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西山脚下
2015-03-16 15:15

童家是个小盆地,北面是连绵的千里岗山脉,东西二山自北而南,在童家盆地的南端合拢,形成一个峡谷,周溪就从这个峡谷中挤盆地。

在这个盆地的边上,还连着两个更小的盆地,一个是北边的澄源里,一个是南边的赛源。

这里先说赛源。

去赛源要翻山。

过了山岗,眼前是另外一番天地。山脚下是一个很大的水塘,整个源中的水沿着水塘的边缘,一直流向水塘对面的山脚,怎么看,那山都没个缺口,那么这水是怎么流出赛源的呢?源中人何木良老人指着水塘对面的山说,其实,那山是有缺口的。我换了个角度,才看出两山之间的一个缺口,水就是从那里流出山外的。

再看水塘的另一边,青山之下,屋舍相连,天上的白云,云下的青山,山下的屋舍,全都倒映在水塘中,屋舍前的鸡鸭狗猫各自都在悠闲地散步,村里的老人、孩子在自家的门前晒着太阳,田里是金黄的菜花,牛羊在田边吃着春草。这不就是陶潜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吗?

这里为何叫赛源?

据说,元朝时,南下的蒙古人发现这里野草肥美,四周又有青山作为屏障,特别是南面那座尖尖的高山,很像蒙古以西,新疆以北的天山,于是就在这里围寨养马,时间一久,外面的人就把这里叫做寨里。后来,又把寨里写作(或读作)赛里。因为无论从字形还是读音上,“寨”和“赛”都非常相似,这里又是一个长长的山源,所以就叫成了“赛源”了。

到了清中期,何姓人迁居源中,并繁衍成村落。

整个赛源沿着天山尖,呈“C”字形分布,源中还有上叶、大林源等自然村,村中人大多为战乱之年从外面逃入源中避难而留在源中的,他们过着虽然艰苦,但却与世无争的生活。

与天山尖并立的是北面的西山。

西山在童家盆地的南面,共有五个山峰,看上去形似古代文人用的笔架,故名笔架山。笔架山虽然耸立在童家盆地的南面,但当地人都把它叫做西山,同时也把最靠近西山的一个村坊叫做西山下。在寿昌方言中,“山下”二字连读,就成了“华”字,于是,“西山下”就被叫成了“西华”。

西华是童家盆地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村,民国时曾设过过乡,称西华乡,后改为童家乡。

最早在这里居住的是周姓。

我们在村里找到了退休工人周进基老人,他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了,但精神矍铄,看上去好像只有六十多岁。

他说,他们周家祖籍是山东,明朝初年,始迁祖独自一人南下谋生,最后流落到寿昌北乡,见这里四围青山,中间土地平旷,就在西山脚下结庐而居,繁衍后代,最后形成村落。

周家是这一带的旺族,祖上也出过不少人物,但至于出过怎么样的人物,周进基老人也说不上来,因为《周氏宗谱》已经在“文革”中被烧。但周进基老人说,他小时候,常跟随祖父到村东去上坟。那是一个很大的坟,坟前有石人石马和其他石兽。村里的周姓家人几乎也都要到那座坟上去上坟。

周家祠堂也建得很大,很气派,前后三进,正堂上的每根柱子都要好几个人才抱得过来。堂名也很有意思,叫“始基堂”,寓从这里开始开基创业之义。可是这座祠堂也已经不见了。

说起周家,周进基老人不无感慨。他说,在他出生的那一天,家里收到一封土匪从狗洞里塞进来的信,信上说,要周家拿一千块大洋出来,否则要把周家铲为平地。第三天,也就是周进基出生“三朝”的那天晚上,土匪果然来了,在大门外狠劲地敲门。周进基的祖父和父亲来不及带上刚出生三天的周进基和还在坐月子的周进基母亲,慌忙从后门出逃。母亲听到外面猛烈的敲门声,也慌忙躲到屋后的窗下,不敢躲远。

土匪敲了半天的门,也没敲开,眼看天快亮了,最后只得悻悻地离去。

母亲回到屋里,发现自己孩子已经哭得没了声音,脚后跟也被席子磨去了一块皮,她自己也从此落下了一个古怪的病根,直到四十多年后,才由一位江湖郎中医好。

土匪经常扰民,激怒了当时的寿昌县长李馀,李县长深入寿昌北乡,了解匪情,经过周密布置,精心组织,终于铲除了这股土匪,还百姓一个安宁的北乡。

与西华紧相连的还有一个村叫项墩头。顾名思义,是项姓人聚居的地方,而且整个村坐落在一个土墩上。但是,现在的项墩头已经没有姓项的人了,是什么时候消失,怎样消失的,已不得而知。(沈伟富)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