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乾潭的古桥
2015-07-15 10:40

7月初的天气任性而乖戾,阵雨只是一种铺垫,寒意才是主角,日子过得如同进入秋冬之交。欢喜的人自然欢喜,像中榜的学子已经在憧憬自由独立的大学生活了。忧虑的兀自忧虑,像被艰难的生活仄进胡同的男人们从鼻息里所发出的一声叹息。我没有或喜或忧,蛰居乾潭倘有半日闲情,且有老友造访,则足以赶跑所有的阴郁和低落。

市政协、旅游局的几位朋友因编书需要,由我作向导去拍几座乾潭境内的古桥。车子穿村道、过农舍,一路节奏平静,走走停停,一路雾郁嵯峨,无水自波。

乾一村的后冯桥、云岫桥,均有百年以上的桥龄,石拱单孔,拱券由大石块砌筑,桥面由鹅卵石铺砌。两桥相距不远且都小巧,后冯桥估计只有三米多长,云岫桥也不过五米。时光在两桥身上刷上厚厚的包浆,茂盛的南瓜藤、野葛藤层层串串爬满桥面。如果你是不经意间走过这里,定会以为这只是乾一村再普通不过的一条田间小道,尽管其下淙淙的流水声已在亢奋地提醒着你迟钝的步履。

梓洲村的桥最多了,为了觅寻,我们绾起裤脚,踮着脚尖,跋涉过雨后泥泞的山路、田埂,也许是桥的主题太耀眼,周遭逶迤壮阔的山野绿卷如被自动略过一般,冲淡无迹。一位老奶奶在田里娴熟地抓施灰积肥,她见着我们便笑呵呵地迎了过来,说话的声音亲切和悦,慈祥的眼睛圆融内敛,她像极了那片迎风摇曳的秧苗,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朴茂古雅的力量。而我们所看到和所觉悟的应该是一位七十三岁高龄的稻田舞者,用一步步的密集躬行来传递无常人生的坚守。老奶奶的背后就是珠三桥,珠三桥再往上便是龙桥,这一区块当地人唤作龙桥头。珠三桥与龙桥均为三边形拱桥,拱券为联锁式砌法,桥面由三块矩形条石铺砌。龙桥头远离公路,几百年来过桥者无非是荷锄的农人,嬉戏的儿童,故今时看来依旧老而弥坚,敦厚苍劲。木染坑口桥,其桥面埋没在水泥村道之下,其真身须下得桥去仰望,上有纵联砌石压顶而来,雄浑厚重之势亦不输于他桥。只是,毕竟木染坑口桥已是一座隐桥,倘若我们再不留下些许文字和图片,怕若干年后他的命运也将杳如黄鹤。

西山桥则要幸运得多,这座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的古桥是我市唯一的桥梁类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采用单拱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桥呈五边形,每边以六根竖向石条上顶两根横向石条为一组,共五组,三十八根石条构成拱架,桥面用青石板铺砌,全长近13米,宽约3米,高约6米。目前乾潭镇政府正组织力量,对西山桥进行修缮保护与景观打造,年底前将完成项目建设。

我们的行程单上本还有大畈村的麻车桥、下梓村的大山桥等,遗憾的是他们早已被新桥替代,新桥是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却也是“别离古桥的笙箫”。我们只能喟然长叹,那一座座古桥虽曾渡人无数恰似天虹、满载星辉恰似泊舟、斑驳静默恰似乡愁,但如今却一个个壮士卸甲,挟风伴雨而去,空留依稀碎影供人凭吊。

写到此处,不得不顿一顿。寻访古桥如同寻梦,是相见也好,是怀念也罢,小小的伤口却足以让人血流如注。除了古桥之外,还有古官道、古民居、古寺院、古埠古亭等等,光阴荏苒,不知失去的要比遗存的多出几倍,尽管失去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的,比方历史轮回的理由,客观规律的理由。然而,这些强调不见得就是最得人心的公理公论,就像我们自以为是地箕踞桥面,附庸风雅地梦寻千古,却不知混沌穹顶自有空灵盈余。(张宏 胡建文)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