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章家
2016-03-28 10:28

□ 沈伟富

建南,这个新生的行政村名,因地处老建德的最南端而得名。这里南与兰溪接壤,东临兰江,是过去沿兰江进入建德的门户。

在改名建南之前,这里叫章家。五百多年前,也就是明正德年间(1506—1521),有章氏从兰溪渡渎迁到这里,后繁衍成村,故名章家。

章家在兰溪也算是旺族,其祖章仔钧生于五代十国时期。因自幼苦读,学问深厚,但是,因为天下大乱,难有机会施展其才华。后听说驻福州的闽王节度史王审知是个礼贤下士、善于用人的人,就以“三策”(《战策》《攻策》《守策》)相投,得到闽王的重用,被授予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刺史检校太傅,驻防浦城,史称章太傅。在那样的时代,章仔钧治下的浦城一带,基本没有暴发大的战乱。《渡渎章氏宗谱》这样评说章仔钧:“太傅公贤明,练夫人(章仔钧之妻)贤惠,庇荫一方生灵,功德无量。”

章仔钧后裔的一支迁到兰溪的渡渎之后,很快就成为一个大家族,并不断地分迁到各地,建南章家就是其中的一支。

章家是个偏僻的小山村,三面环山,东临兰江,算不上是个富庶之地。但章氏在历史上,却十分富裕,这令远近之人百思不得其解。终于有一天,章氏的发迹之迷大白于天下:

话说当年刘伯温助朱元璋打天下,明军一路攻城掠地,收获颇丰,其中也包括金银财宝。当他们打到兰江一带时,金银财宝多得已经不能随身而带。朱元璋和刘伯温就想在附近找一个地方藏起来,待以后坐了江山再回头来取。为使以后寻找方便,刘伯温还绘制了两张藏宝图,一张给了朱元璋,一张留给自己。因为他知道朱元璋生性多疑,不会相信自己会把真的给他,日后会想办法和他互换,就把一张真图给了朱元璋,而把假的留给自己。

几年后,朱元璋坐了天下,想起了这笔宝藏,就把刘伯温找来,把两张图放在一起研究,并趁刘伯温不注意时,把他自己的那张图和刘伯温的那张图偷偷地换了回来。

朱元璋拿着那假图,当然找不到宝藏。但刘伯温也没找到宝藏,原因是,当年藏宝的地方是在一座叫界板桥的桥头,后因洪水把那座桥给冲毁了,桥被换了个地方重建了。

直到朱元璋和刘伯温都死去后,那笔宝藏还是没有找到。刘伯温的那张图流落到了民间。得到这张图的人都来到兰江上下寻找,还是找不到。

几百年过去了。有一天,章家有人在江边放牛,看到一群人在界板桥头四处挖掘,不知在找什么。等这批人徒劳而返之后,这个放牛的章家人趁着天黑,偷偷地跑到界板桥旧址,终于发现了这笔宝藏,从此,章家发了大财。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不管怎么说,章家在这一带真的很富有。特别是到了章氏第二十九代孙章文科和三十代孙章勿斋父子手里,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财主了。章文科、章勿斋父子都不善理家政,眼看家道就要衰败下去,作为长子长孙的章燮,十八岁时就毅然挑起了料理家中一切事务的重担。

章燮(1783—1852),字象德,号云仙,从小苦读,立志功名,但家庭的重担过早地落在了他的肩上,终于,他放弃了追求功名的想法,于清嘉庆六年(1801)在家创办了一所私塾,过起了教书育人的乡绅生活。

章燮善吟咏,诗有唐人气质,为时人所钦佩,每天以教育子弟为乐。教课之余,他还着手注疏蘅塘退士孙洙所编的《唐诗三百首》。章注《唐诗三百首》广征博引,源流分明,兼及诸家诗话,内容相当周备。且能注意辞义贯串,深入浅出,简要不烦,颇有特色,堪称唐诗注本中最详尽、最严谨的版本。自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印以来,广为流传,遍及全国。建国以后,仅浙江就已三印其书,约五十万册。除此之外,章燮还著有《古唐诗精选注》《诗话合选》《高林别墅诗集》。另外,章燮还对中医浸淫颇深,常给人针灸施药而分文不取,著有《针灸揭要》,可惜的是,这些书都被其子孙放入棺材,作为陪葬品,没有留传下来,只有他所注的《唐诗三百首》,因早有刊印,才得以流传至今。

现在,村里还完整地保存着章燮故居,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徽派建筑,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主体建筑面积约有30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前厅后堂,有四十根柱子,其中前进天井旁有方形石柱子四根,且刻有楹联,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研究价值。

另外就是章氏新厅了。

章氏新厅建于清咸丰元年(1951),主体建筑也有300多平方米,两进三开间,大门外的两根石柱上是章燮亲撰的对联:

宜尔子孙出孝入悌,率乃祖考正德厚生。

新厅后进正中间挂着“思亲堂”四个字,充分表达了章燮以孝为先的为人之道。

现在,章氏新厅已成为章家标志性古建筑。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