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贺宅
2016-04-18 17:00

□ 沈伟富

三河溪出下田何,地势开始平阔起来。

溪边的山脚下有一个大村,叫贺宅。

看村名,不难理解,一定是贺姓人最早在这里建村居住。可是,和很多村坊一样,贺宅村里现在没有姓贺的人了。

据《建德县地名志》记载:明朝初年,有贺姓人首先来此居住,故名贺宅。明朝中叶,贺姓即将绝嗣,将家产过继给姓蒋的外甥。为感念贺氏,蒋姓后人仍以贺宅为村名。

但是,据村里的一些老人说,贺姓人是在太平天国时被长毛杀光的。他们还说了一段关于蒋姓来到这里的颇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贺宅蒋氏的始迁祖是兰溪水阁人,名叫蒋永选,家里很穷,以撑船往来于兰溪、杭州之间运货为生。后来,听说三河源中很好,就离开船,上岸来到一个叫横垅的地方,搭了一间茅棚居住,过起了农耕生活。

蒋永选为人很好,虽然家里一贫如洗,但气量很大,有人上门,他从不怠慢,只要有自己一口吃的,也要分出半口来给别人。

有一次,一个讨饭人来到他门前,左看看,右看看,然后就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头上,什么也不说。这时,蒋永选端出一碗清可鉴人的菜粥,给他吃。讨饭人几口就把那碗菜粥喝了个底朝天。然后说,你怎么不吃?蒋永选说,只有这碗了。讨饭人感动非常,站起来拍了拍蒋永选的肩膀说,这里不是你居住的地方,你不要在这里住下去了。蒋永选说,那我去哪里呢?讨饭人说,你挑上所有家当,在哪里歇下来,就在哪里住。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蒋永选真的收拾起所有家当,挑起来就往外走。

当他来到现在贺宅这个地方,遇到一位熟人,就歇下担子聊起了天,聊完之后,又挑起担子准备上路。这时,他想起了那个讨饭人说的话,哪里歇下来,就在哪里住。难道那讨饭人要我在这里安家?蒋永选真就不走了,在贺宅村边搭了个草棚,住了下来。

过了不久,有一男一女两个讨饭人相继来到贺宅,来到蒋永选的门前。其中那个男的就是上次来过的那个。他见蒋永选已经在贺宅村边住下了,很高兴。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开口向蒋永选讨口水喝。

蒋永选说,我还刚刚来到这里,锅灶都没搭好,烧不了水。这时,坐在一边的那位讨饭婆子很快就去溪里用手掬来一捧水,让讨饭人喝。讨饭人朝讨饭婆子看了又看,然后轻轻地对蒋永选说,此人用手捧水,滴水不漏,是个聚财之人,你可娶她为妻。

后来,蒋永选真的娶了那位讨饭婆子为妻,成了家。因此,远近村里人都称贺宅的蒋氏是“讨饭蒋”。

第二年,讨饭婆子为蒋永选生了一个儿子,蒋永选就在门前种下了一棵松树。第三年,讨饭婆子又为蒋永选生下一个儿子,蒋永选又在门前种下一棵柏树,此后,蒋家就有了松柏两个房头,并很快就富了起来,蒋氏在贺宅立住了脚。几代之后,蒋氏取代贺氏,成为这个村里的主姓。

到了明中叶,发达后的蒋氏族人开始商议修建宗祠的事。当时的蒋氏已有四个房头。他们选择在村西的一座山下建造蒋氏宗祠,考虑到当时的财力,他们先把前厅和后厅造好,中间留下空地,让子孙去修。后来子孙把前后两进连了起来,成了三进两天井,并在宗祠门前种下四棵柏树,每一房头一棵。现在这四棵柏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要好几个人才能围过来。可惜的是,不知何时,四棵柏树死了一棵,蒋氏后人又在老柏树的原址上补种了一棵。

村里人都说,他们的宗祠是建德境内最大的宗祠。这话真不真,不敢下结论,但从整个建筑面积(940多平米)和建筑高度来看,本市之内,确实难寻可与之相匹敌的祠堂了。

到了清初,有个姓舒的人从兰溪西溪来到下田何,给何家做帮工。后来,何家为他在贺宅选了一块地方,让他建屋居住,因为当时贺宅一带大多是下田何何家的田产。久之,舒姓就在贺宅发展壮大。由于舒姓所居住的地方在贺宅之外,故称外贺宅,蒋姓所居住的地方自然就称里贺宅了。几百年来,舒姓也繁衍成一个大家族,并慢慢地与村西蒋氏连接在一起。

舒氏修建的是一座花厅,由于历史的原因,舒氏花厅曾被当作村里的碾米加工厂,前厅也不知何时被拆除,现仅存后厅。

太平天国期间,贺宅曾遭毁灭性破坏,全村人口十存二三,房屋也基本成为废墟。乱后虽有重建,但到了抗战时期,又遭日寇蹂躏,村中房子被鬼子烧了93幢,贺宅也真是个多灾多难的山村啊。好在贺宅人是刚强的,他们仍然以祖先为榜样,在三河溪边顽强地生活着,并很快又发展壮大起来……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