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钦堂
2017-07-04 15:59

南宋有个词人叫吴潜(1195—1262),德清人。嘉定十年(1217),吴潜高中状元,官授枢密使,封崇国公。开庆元年(1259),元兵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吴潜调集各路兵马,大战元兵。元兵虽被打败,但他已经看到南宋国势的衰微。吴潜在他的一首《满江红》中有这样的词句:“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充分表达了他的那腔爱国情怀。不久后,元兵分三路进犯临安(杭州),朝中一片惊慌。贾似道向宋理宗奏本,主张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海),吴潜则极力反对。宋理宗权衡利弊,听从了吴潜的谏言,但得罪了贾似道。景定元年(1260)吴潜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但贾似道仍不解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第二年,贾似道派心腹刘宗申为循州知州,意欲害死吴潜。景定三年(1262)五月,刘宗申假意设宴为吴潜做67岁生日。吴潜不知是计,喝下了刘宗申的毒酒……

钦堂最大的家族是吴家。据《吴氏宗谱》记载,钦堂吴氏的始迁祖叫吴奂之,而这个吴奂之就是吴潜的儿子。

吴奂之也于宋宝祐四年(1256)登进士,时年33岁。吴奂之登进士后,初授校书郎,后改任嘉兴统制、沿江镇抚使。元兵入侵两淮时,吴奂之遣兵败敌于泗水,不久升任镇江知州。又因能备兵息寇,再升为吏部尚书,主掌官吏考核选拔升迁之职。

吴潜被害之后,为了躲避贾似道的魔掌,吴奂之托病辞官,举家迁居建德北乡的后泱岙居住。

宋德祐元年(1275)三月,吴潜案得以平反昭雪,并于次年追谥少师。后任皇帝宋恭帝召见吴奂之,了解了他在建德乡间居住的生活情况,而后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吴奂之说,我已在我的居住地建了一座吴氏宗祠,还没有取名,希望皇上给赐个名。宋恭帝当即御笔亲书“纯爱堂”三个字,交给吴奂之。吴奂之喜欢非常,带着皇帝的御书回到村里,把“纯爱堂”三个字刻在木匾上,挂在新建好的吴氏宗祠的正堂上。为彰显钦赐堂名,吴奂之把他居住的村名从“后泱岙”改为“钦堂”。

七百多年来,钦堂吴氏不断发展,村庄也不断壮大,但整个钦堂村的格局还是非常有序的。吴氏宗祠建在村庄的正中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小花厅。一条石子路从村南绕到村西,然后北上。而清渚溪则自北而南,从村西的山脚下缓缓而去。整个村庄几乎都被参天大树所遮盖。村南的道路拐角处,有一古凉亭——回澜亭,是晚清时吴氏兄弟吴国佐、吴国仕和吴国任共同出资修建的,目的是为过往行人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歇脚之地。而今,这一切全都随着历史脚步的进程而化为乌有,唯一能看到的就是挺立于村口的那棵高大的银杏树。

钦堂村的“时节”有些古怪,叫稻草节。

相传,以前钦堂附近常有老虎出没,啮食耕牛,祸害百姓,村民深受其害。有一天晚上,一只大老虎又借着夜色,下山来到村口。村民得知后,全体出动,有人手执锄头棍棒冲出村去,有人敲锣打鼓放鞭炮。老虎受惊后,慌不择路,跌落村外的一个深潭中被淹死,后人称此深潭为“虎投潭”。从此以后,村里再也没有发生过虎害。

虎害被除,村里的耕牛不但安全,而且头头都长得壮壮的。因为稻草是耕牛的过冬食料,每到农历七月二十这一天,村里便要举行一个仪式,为耕牛过冬准备稻草,因为这个时候,田里的稻谷都已收割完毕,大量的稻草已经晒干。这就是“稻草节”的由来。

“稻草节”的内容不仅仅为耕牛储备食料,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比如每家每户杀鸡宰猪,酿酒做馃,宴客待朋。有耕牛的农家还要自备果品、食物、香烛、龙船、纸钱元宝等供品,来到吴氏宗祠里供奉,一方面是感谢祖宗的护佑,另一方面是祈祷神灵保佑家里的耕牛。另外还要从蒲田庙里,把“何平西侯”和“陈孚右王”两尊神像抬到吴氏宗祠里,与村民一起看戏。其中有一场戏是必演的,而且要当作开场戏先演,那就是《龙虎斗》。这场戏的主角全是村里的年轻人,他们手持稻草龙、穿着虎衣在台上作争斗状,直到虎被龙制伏才停止。

节后,人们将自家田里的稻草收回家放好,以备耕牛过冬进食用,“稻草节”才算结束。

现在的钦堂村由钦堂、大岩山、余村和溪西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

大岩山本是钦堂村后的一座大山。清同治初年,从台州、处州(今丽水)等地来了几个畲民,在山上开荒种地,结庐而居。一百多年来,山上人口不断增多,但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近似原始的艰苦生活。直到在这座山上发现了优质碳酸钙矿藏并被大量开采利用,畲民们才彻底告别了艰难困苦的生活,并一跃而成为一个富裕村。

大岩山有块余脉向西南方向凸出,把清渚溪挤成一个“N”形。在清渚溪的两个拐角处,分别有个古老的村庄,大一点的那个村,因村里人以余姓居多,故名余村。小一点的那个村,因村里人大多姓梅,又处在清渚溪的冲积洲上,故名梅洲,又叫梅洲畈。

溪西在钦堂村的西面,与钦堂隔清渚溪相望,村名也因之而来。溪西村里也以吴姓人居多,但他们说,溪西的吴氏不是吴奂之的后人,他们是从另一个地方迁来的,但具体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迁来,由于家谱的丢失,已经无法考证了。

(记者 沈伟富)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