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读三江——十里埠
2017-09-04 14:32

□  沈伟富

旧时,在长宁溪(古称派溪)与新安江的交汇处有个埠头,因距(严州)城十里而得名十里埠。《宋景定严州续志》上说:“十里埠者,以距严州州城西十里水陆埠头之谓也。”

旧时的严州城南门外有两个副埠,东边是严东关,西边是十里埠。南宋迁都临安(杭州)后,严州成了“京畿三辅”之地,有“严州不守,临安必危”之说,可见严州的军事地位之重要。而十里埠距严州城上游十里之地,是严州的门户。因此,无论从经济意义,还是军事地位来说,十里埠之于严州城,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水陆大埠。陆游守严州时有“千帆隐隐,百车辚辚”和“轲峨商客艑,嘈囋酒家楼”之句形容当时十埠的繁华景象。上游的徽商通过排筏、船只,沿新安江把物品往下运,首先要在城外的十里埠接受查检,交了税后,方可入城,或继续东下。所以,十里埠又有严州副城之说。当年的十里埠街上,茶坊、酒肆等店铺林立,客商往来频繁。每到有船靠岸,卖小吃的,揽力气活的,拉客的,蜂拥而至。每当夜幕降临,街上华灯初放之时,客栈里、酒楼上,人声喧哗。

约在宋末元初,有个姓苏的人从福建来到这里谋生。他挑着一副担子,里面是他的全部家当。他先在埠头上替人做点力气活糊口,有了点积蓄后,就在街上开了爿小茶店,做起了小买卖。没过几年,他就在附近买起了田地,建起了房子,娶妻生子。经过若干年,这个姓苏的人俨然成了当地的一户小康人家。他的子孙也秉承乃祖克勤克俭的家风,非常用心地持家,几代以后,苏家就成了当地的大家族,最后竟然发展成一个以苏姓为主的村庄,称苏村。

苏家在苏村建起了苏氏宗祠,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五日,是全体苏氏的祭祖之日。这一天,凡轮到值年的人家,把养了一年的整猪、整羊、整鸡全抬到祠堂里,供奉在祖宗像前,然后全体苏氏族人一起跪拜祖先。仪式完了之后,又把整猪、整羊、整鸡抬回家里,煮熟了一起吃,吃完后各自回家。

可是到了19世纪中叶,太平军几进严州城,十里埠、苏村当然难逃厄运。整个苏村人口几乎灭绝。据说苏家有个当时只有九岁的男孩,被太平军抓了去。八年后,才从芜湖寻机逃了回来。一路上也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终于回到严州境地。由于他被抓时太小,加上因为战争的破坏,家乡的面目已经辨认不清。他辗转到了千鹤,问村里人,苏村在哪。村里人告诉他,苏村已经没人了,不如就在这里住下吧。这个姓苏的真的就在千鹤村里住了下来,并成了家。因此,现在千鹤村里的苏姓据说就是这个逃回来的苏家人的后代。

在十里埠街上,还有唐、宋、鲍等比较有影响的家族,他们也都是从外地来此经商人的后人。唐姓来自兰溪,宋、鲍两姓都是徽州商人的后代。其中宋家在整个十里埠的影响最大,当年连接十里埠与岩前的一座五孔石桥,就是宋家人建的,故俗称宋家桥,现在已经被水泥桥所替代,成为杨梅公路的一段。

宋家的辉煌,一直持续到建国初。

现在真正的十里埠已经不复存在。当年用青石板铺成的繁华的十里埠街道,已经被杨梅公路圧在了地下。苏村的边上正在新建一个港口——十里埠综合作业区。

十里埠村的村委会所在地在岩前。岩前有人写作岸前,其实都是因为不知这个地名的来历所致,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庵前,因为早年此地有座尼庵,村在庵之前,故而得名。

派溪入新安江的上游口上原是一片河滩,当地人称之为滩头,后讹为岱头。但也有人说,以前这一带的江里有个深潭,潭中之水呈深黛色,村在潭边,故名黛头,后写作岱头。

岱头与苏村、十里埠之间,隔派溪相望,两地原有一座七孔石桥相连,桥面是三块并列的青石板,杭徽古道就从桥上通过。此桥现已被淹在水下。

岱头村里大多是当年在新安江上拉纤的纤夫的后代,有来自淳安的方姓,有来自罗桐埠的邵姓,有来自福建的张姓等。富春江水库建成后,滩头不见了,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人,连同十里埠、苏村等村里的一大半人都外迁到湖州一带。现在的岱头是个山光水色,风景宜人的地方,当地人在村里开了很多农家乐,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来此休闲观光,品农家佳肴。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