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龙溪(下)
2018-10-11 15:36

大石坞与毛湾在凤凰山下一个叫高湾的村前汇聚。凤凰山,相传是方腊的妹妹百花公主的点将台,山上有一口古井,叫碧波井,是方百花及其部将屯军时所凿,井水常年不枯,饮之甘甜。 

庵口就在高湾村前两里不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有个叫陈家任的佛教信徒路过这里,见这里青山四壁,溪水环流,是个结缘的好去处,就四处筹资,在溪边建了一座庵堂——优昙庵,当时的建德县知县项一经曾为其写了一篇记,诗人胡体仁为其写了一首诗: 

霁爽初开出郭游,残花历落过岚收。 

路通禅境新蒲细,云接僧龛古径幽。 

孤嶂含青浮远浦,寒泉拂黛绕芒洲。 

钟声何处随风度,携屐前溪数白鸥。 

庵堂香火盛时,天天都有人来上香礼佛,久之,就有人在庵旁居住了下来,后来,庵前居然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村名就叫庵口。 

过去的庵口地处荒僻,两边的山上全是坟场。清朝年间,严州府的教场也设在这里。 

教场是旧时屯兵、练兵、阅兵及举行武科举考试的地方。当年的教场门外立着一座石坊,上书“教场”二字。州府撤销后,教场也随之撤销,那座石坊也随之倒下,只有“教场”二字被留了下来,成为后来在此形成的一个村坊的村名。 

庵口屯兵其实有来已经久。 

唐朝末年,王仙芝率众起义,盐商黄巢因屡举不第,奋而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投奔了王仙芝。后因王仙芝战死,黄巢自率部队南下广州,原想据广州而王,终因水土不服,重新北上,于广明元年(880)攻陷睦州。黄巢把部队驻扎在城外西郊,也即今庵口一带,所以,庵口西侧的那座山至今还被人称作屯军山。 

屯军山不高,有峰九座,故又名九峰山。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僧文益禅师云游至此,见此山与安徽九华山近似,就四处化缘,于山间建九峰庵,后改为九峰寺。 

九峰寺处在一山坳之中,环境清幽,佛徒信众、文人雅士都爱入山赏游。北宋时睦州刺史赵抃游九峰寺时,留下过这么一首诗: 

龙邱石室人难继,安定书堂世莫登。 

但见烟萝最高处,九重排列一层层。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衢州市柯城区沙湾村)人,进士出身,曾任睦州知州,因其人品、学问都十分了得,被召入宫中,任侍御史、太子少保,逝后被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著有《赵清献公集》。 

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书画家,“元末三高士”(另两位是陆居仁、钱惟善)之一杨维桢客居严州时,也曾以此为舍,赋诗读书。一个白雪飘飞的夜晚,杨维桢独坐灯下,思念着这年春天与他一同上严州的老友张伯雨,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春江大汛潮水长,布帆一日上桐庐。 

客星门巷赤松底,野市江郊净雪初。 

柱宿鸡笼山顶鹤,半量舟网坝头鱼。 

来青小阁在林表,故人张灯修夜书。 

九峰寺屡毁屡修。现在的九峰寺是2004年重建的。 

与严州东北郊碧溪坞旧有先农坛一样,西北郊旧时也有一座坛——社稷坛。社稷坛是祭祀社神和稷神的地方,一般都建在城之西北。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这两者都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本。从京城到地方各级城市都建有社稷坛。严州城外的社稷坛初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旧志上说,社稷坛于宋宣和三年(1121)从城西南移至城西北,自宋至清,历代官员于每年的春秋两季,备上整羊一只、整猪一头,前往祭祀,这样的习俗直到晚清的太平天国时才被完全取消,此后不再举行,社稷坛也不见了踪影。 

自乌龙岭入城的官道经过庵口,从武定门入城,这也是李文忠重建严州城时,在东(兴仁)西(和义)南(澄清)北(拱辰)四门外,另在西北设武定门的原因。城之西北一带的故迹也相当多,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思范亭了。 

范仲淹知睦州时,常出西郊游。小西门(即武定门)外的那座小小的其形如一小儿般的山是他最爱去的地方,因为山上有座寺,为唐神龙年间所建。当时的李唐王朝刚从武则天手中重新接过皇位,寺名就叫中兴寺。两年后,改名龙兴寺,唐玄宗时,以其年号为开元,故又改名开元寺。看来,当时的地方官员的“政治意识”还是很强的。 

开元寺虽然规模不算太大,但因寺中曾出过一位名僧而远近闻名,这位名僧叫道明,俗姓陈,其事被收入佛教典籍《五灯会元》中,史称陈尊宿。 

刘长卿任睦州司马时,虽然心情倍感压抑,幸好有严陵山水的慰藉,他那颗孤独的心才稍稍得以平复。一天午后,他办完公事,顺手写下这样一首诗: 

幽居萝薜情,高卧纪纲行。 

鸟散秋鹰下,人闲春草生。 

冒风归野寺,收印出山城。 

今日新安郡,因君水更清。 

然后就出得城来,信步来到开元寺,与寺僧喝茶谈禅,一天的烦闷顿时烟消云散。 

到了宋朝,开元寺又被改为承天寺。有一次,范仲淹与好友章岷同游承天寺,并写下五律一首: 

僧阁倚寒竹,幽襟聊一开。 

清风曾未足,明月可重来。 

晚意烟垂草,秋姿露滴苔。 

佳宾何以伫,云瑟与霞杯。 

后来,他的好友、诗人刘述去温州上任路过睦州,见到这首诗,就在其后和了一首五律: 

竹阁寒相倚,云窗晚共开。 

闲身方外去,幽意静中来。 

声响风随箨,阴移石上苔。 

迟留更清夜,待月露盈杯。 

都说江山还要文人捧,有了历代诗人的题咏,这座小小的像小儿一样的山就出了名。尽管承天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这座山却从未闲下来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山上出现了两座寺,一座叫做能仁寺,一座叫做资福寺,此外还有竹阁三间,难怪后人把这座山称作道场山。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竹阁内多出了一尊范仲淹像,大概是人们对爱民如子的范老夫子的崇敬吧,竹阁也自然成了思范亭。明景泰四年(1453),严州知府刘纲在亭内增塑了吕祖谦像,嘉靖三十八年(1559),严州提学副使范惟一又在亭内增塑张栻像,从此,思范亭就成了三先生祠。 

(记者 沈伟富)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