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时政要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新安江中柱”追踪报道之]感恩建设者!
2006-11-29 00:57

    关于江中这座桥墩的连续报道,我原本的任务只是为文章提供配图。不料第一篇文章一登,就有熟悉我的热心读者来电话批评:“你怎么会不知道它的来历呢?”还有位老同志见到我时,笑骂我忘本了:“你是个老新安江人,建设者的后代,怎么能忘记那段历史呢?”我当然没有忘记,也向他们作了解释。在对他们的采访中,又了解到更多的事情,在旅游局工作过的吴育华同志回忆到,十多年前他们就去考察过桥墩的利用问题。当时大家就觉得,它可以改造成为新安江上的一道景观。也可以通过商业广告的形式,来解决公益性雕塑所需的改造资金的问题。

    老水利人翟天马同志认为,按道理当时就应该拆除,但即然保留到了现在,那就不如继续保留。因为从40多年的情况来看,它并没有对行洪和航运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如果拆除的话,只能通过定向爆破,还要在水中清除大量的残渣。不仅难度大,工程量大,而且资金耗费大。为一座可拆可不拆的桥墩耗费巨资,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不如通过改造,让它建成一座有纪念意义的城市雕塑,把建设者的丰功伟绩留给后人。拆除意味着花了钱,却什么都没有得到,而改造的话,就可能花较少的钱,得到一座可能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景观。甚至可以利用太阳能技术,让它亮起来,那可是太美了。

    他们的话,拨动了我思绪,把我带入儿时的记忆中。在依稀的记忆中,我最早坐着咣当咣当的小火车来到缆索桥边,那时还未上学。当时一个个料斗、皮带机和桥都还在。小火车的车厢内只有两排长凳,在摇弋着昏黄灯光的车厢里,大人们抓着把手,奔向工地。后来再次来到沙石料厂时,我应该是小学六年级时,那是69年底,缪老师带我们去那里劳动,那时看到的桥墩就是已经是孤零零的。

    在我的记忆中,建设者们一个个都是面带疲惫的,却都没有愁容,他们每天工作时间都好象很长很长,到大了以后才知道,那时侯的人很少有只干八小时工作的,下班后都主动加班。那是个大跃进的年代,不计报酬,不讲条件。记得在初中的时候,我在学农基地学习给梨树剪枝,当时指导我们的师傅是电厂绿化组的刘师傅。他的手后来因工受伤了,只能调绿化组干轻活,在休息时他常给我们讲他们当年建设时的情景。他说,“我们那时侯从来没有扛着木头走的,全是小跑,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就是拼命干活,从来没有人想过要休息,只有一个心愿,早日建成电站,为国家作贡献。”

    后来,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电厂有位孙总工程师,因公殉职了。大人们在回忆他的时候,都会讲到,从建设电站大坝时就没有看到他休息过。因为他是负责混凝土浇铸的,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工地上,经常在值班室的长椅上过夜。即使后来电站转入正常发电时,他还保持着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习惯,经常很迟回家。即要工作,又要照顾3个孩子的妻子为此很伤心,常常把他关在门外。他都是委婉地恳求妻子原谅,他的话很多老职工都听到过,“小王,开开门,让我回家吧,我很累了”。真的,这就是我记忆中,当年大人们回忆他时说的话。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会感动,真不知道他那瘦瘦的身躯里,哪来那么多的力量。

    据父辈们的回忆,在建设过程中,他们只想着尽快将电站建设好,从来没有想过休息、休假、回家探亲等等事情。每天天没亮,他们就离开在沧滩或罗桐埠的家,摆渡到江对面,乘小火车去上班。再披着满天星斗回到家中,他们当时开玩笑说“出门鸡叫,回家鬼叫”。那时几乎每个人都干的都是一个半人的活,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电站能在三年就建成发电,创造了大型水电站建设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奇迹。建设者的历史就是一段奋斗的历史,是他们无私奉献的历史,作为后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更不能抹杀它。我们城市的历史就是建设者的历史,虽然我们的城市只有短短的50年,但是我们却有着丰富的精神底蕴,这些精神底蕴就是建设者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如今,我们的新安江城越来越美丽了,是全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而且我们还在继续建设着,要让我们的城市成为休闲旅游的胜地。在50年的建设过程中,众多的建设者为了美好的明天,在这里洒下过汗水,流过鲜血,甚至献出过生命。当我们现在享受城市的美丽时,我们怎么能够忘记那些建设者呢?眼下有个很流行的词,叫“感恩”,我们为父母的养育而感恩,为老师的教诲而感恩,为医生的拯救而感恩。我在想,我们应该为建设者的奉献而感恩!我们的城市应该对建设者感恩! 那么这座桥墩的改造,将是个非常好的契机。我们可以将它改造成建设者丰碑,即为我们的城市留下一段奋斗的历史给后人,也将是城市里靓丽的一道风景。(建德新闻网记者:张京波)

责任编辑:杨文强

相关新闻:

江中孑立独头柱 无名建筑煞风景
[网友一说]命名中流砥柱 添为新安一景
江中孑立独头柱来历 读者揭谜底
网友细数“独头柱”由来有人建议改建雕塑
建设者难舍建设情缘 建议保留再利用江中“独头柱”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