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时政要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口述]草莓节想起了朱振林院长(上)
2009-02-26 01:25
草莓节快到了,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不知道朱振林院长这次能不能来参加建德的草莓盛会。我相信,建德有许多人像我一样,会在这个时候想到朱院长,想到他对建德草莓作过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我在杨村桥镇当文化员,那时候杨村桥的亮点是农业,农业的亮点是草莓。


    农民最初种草莓是露天栽培,产量低,一亩田只能收七八百斤。几年以后,杨村桥的草莓种植就形成了规模,可沿用的还是露天栽培技术,再加上一些农户缺少技术,用肥用药用水候不好,很需要懂行的人来指导,特别是大棚栽培,更需要有专家来指点。朱院长就是在那样的情形下来到建德的。


    我在镇里搞文字工作,总想多了解一些情况,所以朱院长每次来,我都要跟着他东跑西跑。朱院长每次来都是先到农民的草莓田里走走看看,问问农民有什么问题,第二天他再开课,所以他讲的东西就比较有针对性。


      推广大棚种植技术很不容易,每亩田要投入2000多元,不是每个农民都愿意接受的。为了说服农民搞大棚种植,朱院长白天为莓农讲授技术,晚上到农民家里聊天,聊来聊去聊的都是大棚栽培的好处。他随身带着一个小计算器,一边聊天一边帮着农民算账:一亩毛竹大棚投入2000元,产量可以提高四五倍,成熟期可以提前一个多月,采摘期可以延长三个多月。由于朱院长的努力,再加上政府的推动,绪塘有几个农民开始尝试大棚栽培草莓。效益一出来,草莓大棚在绪塘就像雨后的春笋一样,接二连三地搭起来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朱院长年年都要来建德给莓农上课。


2    000年底,乡镇文化员交流,我被交流到石屏乡。报到那天,当时的杨村桥的副书记吴刚龙送我到石屏。吃过午饭,他陪我到乡政府对面的田里转了转,看到田里种的全是油菜,他说,这么好的田用来种粮油作物,太可惜了,要是用来种草莓多少好。他告诉我,你在这里什么都不要做,能把杨村桥的草莓引过来,你就成功了。


    搞“双思”教育的时候,乡领导要求每个干部出一个金点子。我想起了吴刚龙说过的那番话,再加上在杨村桥干了几年,一亩田的草莓成本是多少,效益有多少,我心里有点数。我就搞了一份草莓种植的可行性报告,乡长书记很感兴趣。当时全乡除了南山村有个盆景园外,还没发展别的经济作物,农民还是按照麦—稻—稻或油—稻—稻的模式耕田种地。乡长书记说,余新林,种草莓的事情就由你去具体操作。我一听,心里直叫苦。我是文化员,搞农业生产没经验。但自己讨来的“苦头”,不吃也要吃,只有硬着头皮干。


    我想在乡政府所在地的村搞试点,但是那里的农民闲来无事宁可打麻将。听说毛家村的农民勤劳,我就去毛家村做动员工作。毛家的村支书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种田,不会做别的。我告诉他,杨村桥那边的农民每亩田种一季稻一季草莓,可以挣一万元,他死也不信,我叫他发动一下,把愿意试种草莓的农民组织起来,带他们到杨村桥参观。我心想,乡镇干部的话你们不信,农民的话你们总该相信了吧。


    村支书组织了40多个农户,我把他们带到杨村桥梓溪村。当时是3月份,草莓还未下市,大棚里一片红果绿叶。他们在大棚里东问西问,听说种草莓跟种青菜一样容易,每亩田能收七八千元,他们很兴奋,都说要种。但是回到石屏,我上门统计草莓苗时,听说一亩地要投资2000元,他们都打了退堂鼓,谁也不肯种了。


    忙来忙去一场空。我不甘心,叫村支书和主任带头。村支书说他真的是没有钱。我心一横,你没有钱我帮你。村支书和主任被我逼着,答应种两亩。两亩田太少了,村支书有四兄弟,我叫他发动几个兄弟也参与,结果他七弄八弄,还是发动不起来。我沮丧透顶。正当我绝望的时候,“49100”帮扶工程启动了,乡领导把草莓种植作为帮扶项目。我跑到杭州,与帮扶单位协商,他们很支持,承诺每亩草莓补贴800元。这个政策一出,很多农户又起劲了,你种我也种,面积达到25亩。
(未完待续)(余新林 口述/宋晓红 整理/范胜利 摄影) 编辑 徐卫建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