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时政要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浙大博士生童旭宏毕业后回乡当起了石蛙王
2009-05-18 19:05

    从浙大毕业的博士生童旭宏,放弃多家单位的高薪聘请,在一无资金,二无多少社会经验的情况下,毅然回乡,走自主创业之路。自去年5月初,他先后投资30多万元,在大同镇上马村石郭源自然村,建起占地10亩的现代立体高效生态石蛙养殖基地,像模像样地当起了“石蛙王”。

    “既然回乡创业,就要干出一番新天地”。童旭宏出生于大同镇劳村村,今年刚满30岁,去年5月,他顺利地完成了博士学业。作为专门研究遗传育种学的博士生,他一毕业就有家科研院所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而且月薪不少于5000元。可是童旭宏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回乡自主创业,他想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你好不容易取得这样高的学位,怎么还回来当农民?童旭宏的父母得知儿子的打算后,万分不赞成。童旭宏理解父母的心情,但他的想法不会变,于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告诉双亲:自己是要做一番事业,会做好的。再说党和政府也提倡大学生回乡自主创业,用自己所学的先进技术养殖石蛙,形成产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兄弟致富!”

    但要回乡创业,选择什么行业好?童旭宏请教了浙大动物科学院的舒教授。舒教授告诉他,现在市场上的石蛙价格高,前景看好,而绝大多数养殖户因缺乏技术,造成高成本,低回报,从而制约了石蛙养殖业的发展。而童旭宏在浙大求学多年,如果学以致用,养石蛙自然事半功倍。教授的一番话,让童旭宏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为了养好石蛙,童旭宏先后前往安吉、临安、龙泉等县市考察,他发现大多数养殖场都是全封闭的。而这种养殖模式虽然有外界干扰小,可以防范天敌,容易管理,但是投资成本太大,而且因为空气不流通,一旦池里的蛙得病,很容易大范围感染,不易防治。另外,他还发现所有的养殖场里,都是以购买幼蛙来引种发展,生产成本也高。这进一步增强了他养殖的信心:他有技术,可以解决从种蛙——孵卵——蝌蚪——幼蛙这个环节的养殖问题,所以只要建一个原生态石蛙繁衍栖息的养殖基地,利用循环配套的梯队养殖模式,就可以降低成本。

    养殖模式心里是有底了,到哪儿养也是个问题。因为野生石蛙非常挑剔,必须在水质好,无干扰的地方才能生存,于是童旭宏不辞辛苦地翻越莲花、李家、乾潭等地的山山水水,最终他选择了石郭源。

    去年6月,童旭宏的养殖场终于动工了,为了办好养殖场,他和农民工一起,不怕苦、不怕累,顶烈日,冒酷暑,拌泥浆,挑砖块,起早摸黑地忙于劳作。经过几个月的磨练,童旭宏手上起泡了,脚尖磨破皮,皮肤变黑,人也瘦了。

    在设计蛙池时,童旭宏费尽心思,对每一个不同时期生长的蛙场,他都经过三番五次地研究设计,直到把蛙池建成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繁衍的栖息环境为止。像他建的幼蛙栖息池,蛙池除了有水面、有陆地外,水陆间设有假山等,这样水里可以套养石斑鱼,沟渠间种植猕猴桃、葡萄等作物,既能遮阴,又可增加收入。据童旭宏估算,采取这样的方式建设相同面积的养殖场地,至少要比一般的养殖场节省成本三分之一左右。

    蛙种是从外地引进了,但要提高蛙种品质,还需要捕捉一些野生的蛙种来改变近亲繁殖的状态。童旭宏一有空,就带着干粮,独自深入山沟,捕捉野生石蛙的蝌蚪。不管路好不好走,不管山高不高,只要有石蛙的踪影,他就会不顾危险,奋勇地攀沿而上。有一次,他不慎一脚踩空,从高处摔了下来,遍体鳞伤,但回家休整几天后他又重新出发了。到现在一共翻越了多少山,爬过了多少沟,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现在村周围的40多条山沟,哪儿有野生石蛙蝌蚪,我比当地村民还清楚了”,童旭宏兴奋地说。为了养好石蛙,童旭宏时常三更半夜打着手电筒,来到种蛙场里,聆听“呱、呱”的蛙叫声,观察种蛙有没有异常情况,细心地记录种蛙的繁殖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以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童旭宏的养殖场已初具规模,5000多只种蛙生长良好,通过科研技术繁育的蝌蚪项目也已获得成功。不过童旭宏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石蛙科研与养殖相配套的大型企业,从而带动当地更多的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对他来说,以后还是任重道远。

    建德新闻网记者:宁文武 见习编辑:陈晓波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