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时政要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从“卖稻谷”到“卖风景”
2017-11-27 21:40

——稻香小镇定位大同发展新坐标

板栗满瓤,谷子飘香。十月的大同,空气中仿佛都能嗅到梦想花开的气息。

“千年古镇”是时间对大同最好的褒奖。大同镇文脉绵长,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文化记忆非常深刻的地方。这个传统的农业大镇,一直以来依然保持着农耕文化的淳朴民风。如今,这个我市经济发展格局中曾经的“短板”,在迈出“卖稻谷”到“卖风景”的脚步,嬗变为“稻香小镇”之后,已渐渐从混沌走向清晰,正在成长为我市颇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西部重镇。

大同之“坎”

作为正处于旧动能弱化、新动能滞后的欠发达乡镇,大同镇曾一度被视为我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板”,面临着一道道发展之“坎”。

区位之“坎”。在阅读大同镇不同时期的报告、文件等材料时,总能见到“边缘化”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不仅表明大同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也表明大同镇对此已有十分清醒而冷静的认识。大同镇对边缘化的认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我市的生产力空间布局中,其经济总量所占的份额并不大,甚至还不及我市第二梯队的乡镇(街道),更无法与乾潭、梅城、寿昌等比肩,大同镇在区域经济中被“边缘化”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二是交通优势不彰,大同处于我市西部,在我市即将步入高铁时代的今天,区位上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工业之“坎”。在大同,山水隐村庄,稻田连村落,乡村如珍珠般洒落在缱绻的自然景致中。然而,长期的农业路径依赖使得这片土地既富饶又贫脊。说富饶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说贫脊是因为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途径不多,人民生活并不富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梅城、乾潭等地的工业经济开始起步并获得持续发展之际,大同依然依赖于“才了桑蚕又插田”的农业路径。工业经济先发优势的缺失,使得大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应有的发展张力,导致了城镇建设的滞后,带来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乏力、财政收入不足、基础设施投入滞后等诸多问题。农业之“坎”。大同虽然是个农业大镇,蚕桑、山茶、毛竹等主导产业有良好的发展,但是大同却算不上是农业强镇。大同的农业依然是一个弱质产业,大同的农村发展依然滞后,大同的农民依然弱势,大同的“三农”带有一种欠发达地区的那种共性。问题的症结在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缺失,在于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不强,在于二三产业、城镇吸纳农民的能力不足。

5.8万大同人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突破这一道道发展之“坎”?

大同之变

2016年,是大同镇一个全新的坐标,5.8万大同人民开始回眸过往,眺望未来。

这一年,大同稻香小镇概念甫一提出就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风生水起。伴随行进姿态的调整,这一富有产业支撑、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的新发展平台,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的新经济形态,正垒起活力四射的“小镇经济”,定位出大同发展的新坐标。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对大同而言,打造稻香小镇的意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乡野之中,更关乎大同今后发展的观念、支点、平台和后发优势。

“我赞成主攻工业,但是农业是我们的传统和优势,涉及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两者怎样才能兼顾?”一位退休干部这样问。“我们村地处偏远,不管发展什么,老百姓讲的是能得到多少实惠,钱袋子能不能鼓点起来。”江头村的一位村民这样说。在稻香小镇战略的确立过程中,该镇的干部群众经历了一场鲜为人知的辩论和观念的碰撞。大同镇主管宣传的干部告诉记者,这次碰撞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过程。

面对“标兵”渐远、“追兵”逼近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态势,抉择后的大同,发展目标日趋清晰:利用产业历史、土地空间、自然环境、中心镇等四大优势,打造一个以“万亩有机粮种植基地”为核心目标的“稻香小镇”。借助特色小镇创建,逐步实现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三生融合的生态体系。“大同今后发展的重点在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动力在工业,关键在农旅融合,平台在稻香小镇。因此,大同必须持续拉长三次产业融合这条短腿,提起农旅融合这壶不开的水。唯其如此,大同才有希望获得可贵的变量、增量和后发优势。”大同镇负责人说。

在路径上,作为拥有1.4万亩稻田、连续9年斩获杭州市粮食单产状元镇的大同,稻香小镇建设按照“一轴三区”来谋划。 “一轴”就是以溪为脉,打造传统农耕文化轴:沿蛟溪两岸设置风情特色古街、民俗产品创作中心、生态滨水板块、稻草艺术品走廊、农耕博物馆等,让人们在这里重温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内涵。

“三区”就是打造生活功能区、产业功能区、度假功能区。其中,生活功能区包括小镇客厅、稻香广场、粮油交易集散区、精深加工集聚区、农机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完善公共配套,围绕建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生态、生活高度融合的社区这一目标,将小镇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和谐优美农居示范区;产业功能区包括万亩有机粮食种植基地、高产实验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台湾稻米合作示范区等八大区块,目标是成为全省种植面积最广、农技服务最优、稻米品质最佳的水稻产业区;度假功能区包括万亩诗画田园观光区、农耕体验区、慢生活养生区、休闲度假山庄等项目,同时开发精品民居民宿、乡村度假酒店等。让游客能体会到陶渊明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世外桃源的乡土意境。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从此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美丽乡村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百村成景、百业增收、百姓致富将拥有重要载体。

无论是美丽乡村的“泼墨写意”,还是“一轴三区”的“工笔细描”,一条以稻香小镇统领三次产业发展的转型之路已清晰可见。这是大同对特色小镇的领悟,是激越奋进的鼓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有一种乡愁从田野里汨汨流出。开镰节、旗袍秀、毅行、捉泥鳅、打麻糍、千层糕、肉圆、美食节……今年黄金周期间,地理、历史、民俗等诸多乡土元素在这里展示出独特韵味,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在这里绽放着别样精彩。5.8万当地群众的生活场景、工作场景正变身为游客可以融入的景点,与2.8万游客共享。这里正成为一个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的经济小镇,一个精品农业产业“特而强”,农耕文化、乡土旅游和宜居社区“聚而全”的梦想小镇,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颜值小镇。

制度重建、机制再造、理念重塑,稻香小镇这一新载体,不仅使大同内在的发展活力得以有效释放,对外部的高端要素资源也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一批招商引资项目的进入、大批大同籍高端人士的参与就是佐证。同时,高速互通、23省道改扩建和镇党委、政府一系列着眼于供给侧改革的组合拳,不仅使大同区位条件得以改善, 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小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耦合,为该镇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可贵的新动能。

今日大同大不同。从“卖稻谷”到“卖风景”,稻香小镇的“创新之钥”打开了我市这个传统农业大镇的“增长之锁”,打开了创新的增量并蔚然成势,使得大同的经济肌体正不断产生新的裂变。(本文获本报新闻业务技能竞赛一等奖)

(记者 翁伟先)

责任编辑: 李俊瑶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