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时政要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宁海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字号实践
2019-01-02 22:30

宁海,古取海静境宁之意。2018年7月25日,全省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宁海召开。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大花园”建设,眼下的宁海已成为浙江乃至中国的美丽乡村示范县,位居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第二,美丽乡村富民长卷已然徐徐展开,正如《徐霞客游记》开篇中提到:“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探究其美丽建设奥秘,最大的特色和经验就是“融合”。

融合一:资源和资本

冬日,细雨如烟,走进许家山石头古村,铜板石垒筑而成的石头房紧密排列着,青石板碎石块铺成的小巷,横竖交错,带着岁月留下的沧桑,数百年的行走已经把它们的表面磨得精光,轻声吟唱着年代久远的历史。

就是这样一个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前些年村民年收入只有1700元左右,水电不通、路况也差。“那时,村集体经济负债60多万元,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或者干脆搬迁出去,村里剩下的基本都是古稀老人。”许家山村党委书记叶全奖说道。

为彻底改变类似许家山村这般的薄弱现状,激发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宁海县创新城乡资源转化模式,实施集体经济亿元造血工程,除5000万元用于普惠式补助外,其余部分作为扶持资金向项目倾斜。与此同时,针对涉农资金存在资金碎片化、权力部门化、项目随意化、使用低效化等问题,率先启动涉农资金整合改革,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原则,每年整合20多个部门9亿多元涉农资金,对那些小散乱、效益不明显的资金割肉,转而投向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项目、重点区域,从源头上遏制了“天女散花”现象。“看沧海桑田、观海上日出”王干山村、“漫步生态沟、嬉水三麓潭”双林村、“福村”天河村等一批精品村庄声名鹊起。

“单就许家山村前前后后就下拨了2500多万元,帮村里解决了饮水和交通等问题。现在的许家山村到主城区、高速出口和高铁站的时间都只要15分钟以内,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帐篷客栈、露营公园等一大批项目也来了,农户一年可增收三四万元,好的甚至十来万。”叶全奖说。

融合二:颜值和理念

梅山村,一个只有160户557人的小村落,背山面海,村民世代靠赶小海、种地为生,村里既没有工业企业,也没有旅游资源。和宁海大多数村一样,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大环境下,历经几轮村庄整治,已经让村子变得整洁、美观,实现了整村垃圾不落地。

“美丽乡村不是花架子,不能光看看,还要产生效益,既要天生丽质,更需后天经营。”在村党支部书记蒋善斌看来,如何恢复生机和活力,达到村强民富才是美丽的目的。

没有资源,就自己创造资源;没有产业,就自己谋划产业。梅山全面树立“村庄经营”理念,把废弃多年、堆放杂物的大礼堂改造成“乡村客厅”;宁海人喜欢钓鱼,梅山就把村集体小池塘变成收费垂钓乐园,如今甚至发展成了国家级垂钓基地,年均吸引2万名专业选手前来,已举办各级比赛20余次……通过“租景入股+固定分红”的模式,梅山将梅花山庄、国家级垂钓基地、山顶茶馆、大会堂、10幢小木屋和茶园等周边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与宁波高远文旅共同组建“心宿无尘”山水人文度假空间,每年可为村集体实现增收35万元以上,2017年村民户均收入达到8万余元。

梅山的蝶变仅仅是宁海大力发展美丽经济、从建设美丽乡村到经营美丽乡村转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海立足天蓝、地净、水清的美丽底色,深入谋划“乡村+生态”“乡村+民俗”“乡村+健康”等发展理念,积极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合力绘就绿色休闲、银色养老、古色文化、碧色山泉、蓝色海湾、彩色田园、特色民宿等“七色”美丽经济。燕山温泉度假村、天河民宿集聚村等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了绿色生态的富民家园,走上了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2017年底,宁海各村集体收入增长25%,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全面消除。

融合三:良法和良俗

为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宁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举措,同步促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对此,宁海县农办副主任吴冰有着切身感受:“建设美丽乡村除了要坚持久久为功,注重资源转化外,更需要从基层治理层面予以保驾护航。”

早在2014年,宁海就开始探索乡村治理的新机制,突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注重以自治“内消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梳理出台《宁海县村务工作权力清单36条》,涵盖了19项村级公共权力事项和17项便民服务事项,使村干部做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被老百姓称之为农村的“法”。

按当地老百姓的说法,“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让村干部无法成为乱飞的“苍蝇”,只能变成规规矩矩服务百姓的“蜜蜂”。自实施以来,655个村级项目全部规范推进,反映村干部的信访问题下降90%,获评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今年,这一“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

宁海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字号实践,为建德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当前,我市正在积极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市,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全市上下务必要摒弃思维定式,切实解决好标准不一、政策多头、项目分散、资金不明等问题,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集中,资源要素上高效集聚,思维理念上深度拓展,有效抓好城乡融合、农旅融合、农工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运动休闲、养生养老、特色农业等业态,积极擦亮美丽乡村底色、完善美丽乡村功能、拓宽美丽乡村视角、丰富美丽乡村品牌,加快实现美丽环境向美丽产业、美丽经济的实质性转变。

(记者 周碧辉)


责任编辑: 方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