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活动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资讯·活动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过近半个世纪,改制让建德婺剧重焕生机
2010-11-29 15:00

 

  “犹似天仙踏云来,寻恩人翻山越岭穿暮霭,搭救恩深四海怎能湮埋……”一段富有江南韵味的婺剧《绿云》在羊城一亮相,就获得了广州市民和各国宾客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不久前开幕的第16届亚洲运动会上,建德婺剧团和杭州艺创中心联合打造的大型神话婺剧《绿云》应邀参加了亚运会大型文艺演出,接连演出两场,场场观众爆满。一个县级婺剧团能够在亚运会的演出中崭露头角,让羊城市民深感意外:“建德的婺剧比粤剧看得有激情,比京剧看得更柔美,没想到建德有这么一支青春靓丽的演出团队!”

 

  辉煌与萧条的波澜历程

 

  建德是婺剧的发源地之一,婺剧自古以来就深受乡间百姓的喜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建德婺剧团成立40多年来,先后培养了四代演员,常演的剧目近50部,剧团发展最顶峰的时候还出访过日本。作为当时杭州地区首屈一指的“小百花”,建德婺剧团曾经有过辉煌的经历。

 

  市婺剧团第四任团长严先来带着我们,把时光倒流到40多年前婺剧团刚成立时的首次挂牌演出。当时,演出的第一场戏放在梅城剧院,轰动了整个梅城镇。每天晚上,梅城的大街小巷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周边各乡镇的群众蜂拥而至,一度造成了梅城镇交通堵塞。最后,县委只有派出新安江、寿昌、梅城三地派出所的联防队员进行管制,才让演出得以正常进行。后来,市婺剧团还得到了金华、衢州、丽水、台州等地区百姓的欢迎,他们观看完演出后纷纷赞扬,建德婺剧团是“县级剧团的编制,省级剧团的水平”。

 

  1985年,市婺剧团带着新戏《三国幽兰》第一次参加省市调演,得到了省里的肯定。更令整个婺剧团引以为傲的是1987年,剧团和杭州市艺术团组团排演了《盗仙草》、《刑路》等出色剧目,并远赴日本参加演出。至今,剧团的老演员们都忘不了那一次去日本的经历。当时,杭州和日本歧埠市结为友好姐妹城,为了庆祝歧埠市建市一百周年,市婺剧团应邀出访日本演出。在歧埠市最大的剧院里,当婺剧小生随着鼓点的冬冬锵锵舞动起双刀,腾空翻跃再刀穿靶子时,日本的观众们震撼了。之后,剧团还到访了日本大阪、名古屋等8个市做巡回演出,向日本观众展示了脱手、喷火、踢枪等技艺绝活,引起了日本岛内的强烈反响,国内和日本的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建德婺剧,由此创造了市婺剧团演出以来的最高潮。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受多元娱乐形式的冲击,戏曲市场疲软,市婺剧团无奈地走向了衰退,开始了几近十年的萧条和无序。“那时,员工每个月只能分到140元的工资。去农村下乡演出只能卖1毛五分一张票,每人分得五分钱夜餐费,只够买两个烧饼。”眼看连基本的生活费都不能保障,剧团基本名存实亡。

 

  于是,团里只好以“副业”养“文艺”,在团里办起了招待所,成立了录像队,以此来赚取微薄的演出费用。有时下乡演出,还顺便带上报纸去卖。但是尝试了种种维持生计的行当,剧团还是无法坚持下去。因为戏曲文化事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消费的产业,失去了消费观众,就等于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剧团既要解决全团演员的吃饭问题,又要排演新戏,整个剧团捉襟见肘。演员门改行的改行,做生意的做生意。有的去歌舞厅教舞蹈、吹萨克斯,有的在农贸市场卖菜,还有的跑到杭州打工。剧团老演员吴阿古回忆那段历史时沉痛地说:“想到自己正宗科班出身,空有一身武艺,我心里真像刀割一样痛啊!”

 

  短短几年,剧团的员工从原先的90人减少到46人,演职员大量流失,以致“大戏演不出,小戏没人演”。到了1993年,剧团几乎处于关闭状态。

 

 

  改制让“小白花”重新绽放

 

  2002年下半年,我市开始对婺剧团进行了体制改革,改制就如一颗炸弹在婺剧团炸开了。经过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2003年9月,建德婺剧团当时52名演职员进行了身份置换,以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形式对班子进行重组,使剧团成为合伙型的、市场化运作的民营剧团。并把市财政的补助变为以奖促演的扶持,有演出拿补助,无演出不补助,多演出多补助。

 

  “让愿意留在剧团的人,喜欢戏曲事业的人安安心心在这里,”建德婺剧团副团长许美珍介绍说,“改制了,我们只有靠市场才能生存,于是就想办法把原来有的戏复原起来。当时加上厨房的员工一共也只有38个人,为了克服困难,我们白天晚上连夜加班,边排戏边找市场。”

 

  要想打入市场,没有过硬的本领不行。转制后第二周,剧团上下全部投入到紧张的排练当中,老少演员早上5点就开始吊嗓子、压腿、下腰。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排练,剧团精心准备了《三请樊梨花》、《秦香莲》等二十几部大戏和《断桥》、《僧尼会》等十余部小戏及一些现代戏,带着这些剧目在金华、温州等地走乡串村演出,颇受农民群众欢迎。 局面打开了,周边各地都慕名前来找到建德婺剧团。随着戏约的增多,剧团演职员很是辛苦,频繁的转场,经常是一个乡村晚上10时多演出结束,马上整理行头转到另一地,第二天早上装台,下午继续演。一个月的演出场次是以前一年的量。

 

  2006年,剧团接到了杭州“艺术之春” 新剧目汇演的邀请,市婺剧团夜以继日地赶排了新编历史剧《酒乡明月》。然而到杭州出演,需要不菲的经费,剧团根本无法承担。为了不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团长洪建波背着自己的妻子,把自家房产证拿到银行抵押贷款,才凑足了去杭州汇演的经费。艰辛的付出最终得到了汇报,《酒乡明月》一在杭城舞台上演出,即得到了省文化厅领导和观众的首肯,《酒乡明月》也荣获了当年杭州“新剧目奖”。

 

  随后,剧团演出邀请接踵而至,这让演职人员初步尝到剧团改制后的甜头。2008年,市婺剧团出演《天伏祭》时,整个剧团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今年,市婺剧团与杭州市艺创中心联合打造的新戏《绿云》成功亮相杭州“西湖艺术之春”,独占鳌头获得了金奖,得到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组委会的演出邀请。在亚运会文艺演出新闻发布会上,建德婺剧团80后、90后的年轻演员阵容,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广州艺术处的负责人说,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国家一级演员,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建德婺剧团用了20多一点点的青年来担当这么一部大戏。”然而,代表着中国百年戏剧文化的“跷功”、“变脸”、“喷火”、“ 踢鞋穿鞋”等绝活,就这样在亚运会演出的舞台上,由建德婺剧团平均年龄21岁的《绿云》演出团队完美地展现出来,让国内外观众拍手称快。

 

  重现光芒的剧团,人才流失是最大困扰

 

  去广州亚运会参加文艺汇演,让剧团走上又一个制高点。市婺剧团团长洪建波说,只有勇敢地走出去,打出自己的品牌,才能摆脱困境。但是,说起剧团未来的发展,洪建波并没有那么兴奋,因为目前还有许多困扰着剧团发展的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人才流失。

 

  剧团改制后,只能适应市场化的经营,靠演出赚取演员工资和剧团经费。可是,要排演一出新戏,从剧本到排练、戏服、布景都是一笔大的开销。“别的剧团可以拿上百万的拨款排一个新戏,可团里不行,五十多号人,每年的拨款有限,除掉发放演员们的基本工资,剩下的就不多了。我们不能拿吃饭的钱来演新戏。人穷志短啊!”不稳定的工资收入,让演员们很难专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上来。“谁都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哪里待遇好,员工自然就往哪里跑。一些好的演员随时都可能被周边剧团挖走。”团长洪建波告诉记者,剧团现在只有靠感情留人。但要留住优秀的演员,剧团只有获得更高的收益,才能给演员们一个安心的家。

 

  洪建波告诉记者,为了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剧团打算组建一个婺剧小演员班,向建德当地的中小学招收弟子,从小培养,让建德的婺剧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

 

  在市婺剧团排练室里,记者看到,一群80、90后的青年演员正在练身段,玩腰、压腿。为了让传统戏剧满足人们的欣赏需要。剧团对传统的剧目进行了精心研究和提炼,让传统的唱腔、道白和表演手法更加精细化。并采用“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模式,通过狠抓基本功,力使每一部传统剧目都能原汁原味展现出地方特色。

 

  破茧成蝶,重获新生。建德婺剧团走过了近半个世纪,有过辉煌,也有过心酸。在面对困难的那一刻,他们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创新。他们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的精神,让我们最终看到了建德婺剧绚丽的翅膀翱翔在艺术的天空里。(记者 郑伟林 王莉莎)

 

 

责任编辑: 张目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