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活动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资讯·活动

微信扫一扫分享

我市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郑卫军赴杭
2011-01-10 20:56

为挽救上海的一个小生命

我市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郑卫军赴杭

12时48分打了第一针动员剂 “一点都不疼”

 

 

市卫生局欢送郑卫军赴杭

 

郑卫军今年40岁,他的2011年开始得有些不寻常。10日,他在爱人和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护下,奔赴杭州准备为上海的一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也由此成为我市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为了这一刻,他准备了100多天

得知自己和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是在2010年9月25日,也就是中秋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从这天开始,郑卫军就主动戒酒,并加强运动和锻炼,希望能以最佳的身体状况为受捐者捐献健健康康的造血干细胞。市红十字会会长悄悄地跟记者说,为了捐献的那一刻,郑卫军已准备了100多天。

2010年9月25日,郑卫军接到浙江省红十字会朱老师的电话。电话中,朱老师告诉他,现在有一位白血病患者,只有两岁,中华骨髓库一共找到三位初配成功的志愿者,不知郑卫军是否愿意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可以的,我愿意!”一听完朱老师的介绍,郑卫军立刻这样回答道。

“你不要着急,先征求家人的意见后再决定。”朱老师希望郑卫军再考虑一下。

“不要紧,我是志愿者,非常愿意捐献。不过我有个要求,能不能让我第一个来做高配?”郑卫军的这一席话让朱老师倍感惊讶,因为第一个高配成功的话,就能确定其捐献的事宜。不过在朱老师的建议下,郑卫军还是向家人征求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见。

郑卫军的爱人是乾潭职高的老师,她的第一反应是先犹豫了一下,怕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丈夫的身体有影响。当天,她在网络上搜索了相关资料,详细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情况,最后的决定是支持丈夫捐献。

郑卫军的儿子今年12岁,读小学五年级。得知爸爸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小家伙一开始还没有听懂,知道原来这个“和献血一样,挺简单的”(爸爸的答案)后,小家伙就很放心地鼓励爸爸去,最后还表示,自己长大以后也要像爸爸一样,不仅要献血,还要捐献造血干细胞。

郑卫军的父母在莲花老家。一周以前,郑卫军专程回到老家向父母交代了这件事。一开始,郑卫军的父亲并不理解,在听到儿子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就像献血一样容易”后,他也就有些放心了,最后表示理解儿子的举动。

郑卫军告诉记者,其实推动自己捐献的另一个因素是,受捐者是一个两岁大的孩子。作为一个父亲,他完全理解可能承受丧子之痛的另一位父亲的心情,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帮助这个孩子,帮助这个家庭。

从2010年9月25日以后,郑卫军戒掉了平时喝点小酒的习惯,还特意买了一辆自行车,晚饭后沿着新安江骑上15公里,或者拿起球拍打几局羽毛球,总之一定要“以更加健康的身体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0年10月8日,郑卫军在市血站进行高配,一周以后喜讯传来:高配成功。紧接着,体检合格。

此后,郑卫军就一直焦急地等待省红十字会的电话,他希望能在年底之前办完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不过省红十字会的回复让他有些不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机,关键还要看受捐者的身体状况。

2010年12月30日下午,正当郑卫军在局里布置年报工作时,朱老师来电话了,捐献时间确定,2011年1月10日前往杭州,14日采集造血干细胞。因为他负责市卫生局财务工作,现在刚好是他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间,他从2010年12月20日开始一直都在加班。为了不给局里增加麻烦,郑卫军只有把时间挤一挤,延长加班时间。“局领导和同事都很支持我的决定,给了很多关心和帮助。”

架起爱心的桥梁

2011年1月9日,赴杭前一天晚上,郑卫军和爱人特意让儿子找来四年级的语文课本,翻开106页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起重温儿子一年前在他面前背诵这篇课文时的情景。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主要是讲,1999年9月22日杭州18岁的白血病患者小钱需要骨髓移植,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在里氏7.3级的大地震中为捐献者做了抽取骨髓的手术。两岸的医护人员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最终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郑卫军夫妇动情了。

“儿子的课文,让我们很感动,我们相信只要大家有意识地多作一点贡献,一定能用自己的力量架起爱心桥梁。”郑卫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突然想起2006年5月8日“红十字会日”上,他参加了在文化广场举行的活动,当时抽取5毫升血样,同时填了一份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表格,从此成为我市第一批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他笑笑说,“没有想到,我居然会成为我市第一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昨日上午还不到8时,郑卫军在江边小跑了一圈,出了一点汗后,在市卫生局、市红十字会等单位负责人的簇拥下登上了赴杭汽车。“你真棒,郑卫军!”“好样的。”同事们笑呵呵地喊道。“早点回来!”卫生局负责人最后喊了一句,大家都笑了。

10时30分左右,郑卫军到达省中医院,直接奔赴该院特地准备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这里将是郑卫军夫妇未来一周生活起居和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地方。

在这里,郑卫军第一次见到了朱老师,耐心地听她细细叮咛:“不要紧张,打完动员剂,你们可以到医院旁的西湖边转转;注意不要感冒,要像熊猫一样保护起来;虾、海产品等一些易过敏的食物最好不要吃,以防受捐者对这些食物过敏……”

省中医院护士给郑卫军打第一针动员剂

在吃过中饭后,由省中医院的护士在郑卫军的左臂上打了第一针动员剂,大家静默着等待。刚刚注射完毕,郑卫军的爱人脱口而出:现在是12时48分,打完第一针。

“痛不痛?”记者好奇地问。

“一点感觉都没有,比蚊子叮的感觉还要轻。”郑卫军一脸轻松地说,不过注射的部位有些“微涨”。一旁的护士解释说,这是因为动员剂一针剂量比预防针要多一些。

打完针后,郑卫军顺手打开电脑,年报工作还需要继续加班;一旁,他的爱人也打开了电脑,接近期末,教学紧张,还需要多备一些课程。小小的病房,忽然有了家的感觉。

这辈子可能只有一次拯救别人生命的机会

省红十字会的朱老师告诉记者,到2010年11月底,中华骨髓库库容约127万人,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总计1900多例。但是我国每年新增的白血病患者有4万例,还有近百万白血病患者等待干细胞移植。

    省红十字会的朱老师向郑卫军献花

据了解,我市于2006年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入库的志愿者还不到200人。

记者还了解到,许多市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还心存疑虑,不少人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就得从腰椎骨上抽取骨髓,应该会很痛,而且对身体也有损害。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指出,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最早的捐献骨髓的确是采用从脊椎中直接抽取,可如今只要像采集成分血一样,在人体3000克造血干细胞中采集到10克即可完成捐赠。在采集前会先给捐献者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被大量动员到外周血中。这种针剂除了能增加外周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外,还能对心脏和肝脏起到养护作用。

据介绍,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在捐献后骨髓也会加速造血,一般1至2周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就能恢复到原来水平。所以捐献造血干细胞后,捐献者无需特殊护理,只要适当休息,多进食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就可以了。

“想要配型成功很难的,如果志愿者的血样和患者配型成功,这可能就是他一辈子唯一一次拯救别人生命的机会。”杭州市红十字会的王处长这样告诉记者,在所有的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大约只有两位志愿者曾捐助过一位以上的白血病患者。

“在我国每年新增的白血病患者中,大约有一半是2-7岁的儿童,他们很需要社会帮助成长,延续生命。”朱老师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华骨髓库的行列中来,为亟待帮助的生命开启重生的大门。

(记者 胡燕群 范胜利 张目)

跟踪报道点击查看:郑卫军待捐日记

 

责任编辑: 周冰 坚代军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