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活动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资讯·活动

微信扫一扫分享

1月14日郑卫军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2011-01-16 18:42

1月14日从9:23开始,12时07分结束,我省第72个、也是我市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郑卫军在床上整整躺了164分钟,从他身上所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共达142毫升。 “这是我的儿子”,郑卫军仔细地看了看这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如此说。一旁的妻子立马接上话茬,“希望他能带去健康”。站在一旁的上海某医院主任医师高志勇频频点头。

采集时手臂微痛 不能动最难受

1月14日上午4时许,郑卫军便起床了,他打开电脑,想着要为家乡的亲朋好友和建德新闻网、《今日建德》的读者们写下从1月10日以来的第四篇《待捐日记》。

上午吃下豆浆和包子后,八时许,省中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就推来了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血细胞分离机。

副市长郑冰来了,她和郑卫军夫妇亲切交谈,仔细叮嘱建德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要做好服务工作。

8时43分,经过各种检查后,郑卫军的左右手臂上各插上一个管子,针口微微生疼,“但能克服。”病床边,郑卫军的妻子、朋友、建德红十字会和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都陪着他,和他说笑谈天。采集前,护士还为郑卫军注射了一针营养剂,原来采集造血干细胞时,有可能会造成血液中的钙流失,注射这一针主要用来补钙。

9时23分,采集正式开始。由于采集造血干细胞时,血液从郑卫军的左手出来,经过血细胞分离机后,又从右手返回身体。这样的血液循环,让郑卫军的双手微微发凉,护士长取来了暖水袋,搁在他的手掌上,妻子用自己的围巾轻轻地盖在丈夫的左手上。按照上午医生的检查,郑卫军的血液将通过20次循环才能完成所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10时37分,医生抽取了1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通过检测其细胞密度和体积,折算出郑卫军最终的血液循环次数。

11时15分,检测结果出来,还需1个小时。这时,躺在病床上的郑卫军有些难受了,他说“手臂上的微痛还能坚持,不过,这三个小时不能动实在让人难受”。

为让郑卫军躺着好受一些,妻子搬出自己当年剖腹产的经历,和郑卫军“忆苦思甜”。由于郑卫军躺着无法看电视,妻子打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让他听电视节目,因为中午将颁布他最关心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结果。当听到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获奖时,郑卫军深有感触地说,王振义靠着在白血病治疗技术的改良,就改变了多少白血病患者的命运,希望将来采集造血干细胞能像挂盐水一样,能让爱心人士轻松帮助受困者,这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就会更多。

采集时间花了164分钟,12点07分,省中医院医生掐断采集管,血细胞分离机的显示器上定格着醒目的数字:142ml(毫升)。护士小心地捧过血袋,包在另一只绿色的袋子里,将它放进小箱子中。

“我成功了”,还在病床上的郑卫军和妻子一起向大家比了比胜利的手势,他说,“感觉良好,只有一点点疲倦。希望那个孩子能度过艰难的抗排异期。”

受捐者仅14个月大 治愈率70%

在郑卫军采集造血干细胞时,上海某医院移植科主任高志勇和几位志愿者一起赶来了。高主任简单介绍了受捐献患儿的情况:“孩子14个月大,去年8月17日送到我们医院,目前小孩整体情况良好,化疗已经结束了。”高主任还进一步介绍说,其实患者并不是白血病,而是一种叫做“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过去又叫“嗜血细胞综合症”),是先天性疾病,必须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治愈。

按照计划,他们将以最快的速度把采集完的造血干细胞送到上海。14日下午,他们就会将造血干细胞输入患儿体内。“移植造血干细胞,就像打针一样简单方便”。高主任介绍说,造血干细胞注入人体后,它们会自己寻找适合的地方定植下来,然后生长,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两周左右。据透露,患者的治疗方案由该医院的院长亲自设计,预计治愈率达到70%。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主任还透露,郑卫军的造血干细胞和患者配型结果是全配。据了解,在血样组织配型过程中,跟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配点一共有5对10个位点,一般情况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要求是最低8个配点配型成功,而郑卫军和患者是全配,这个概率只有20万分之一。

在病床边,高主任从手提包里掏出两只信封,交给郑卫军的爱人。他说:“这两封信,一封是孩子的母亲亲笔写给郑卫军的,另一封是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写给他的,表示感谢。” 当造血干细胞采集结束后,高主任和省红十字会的人员进行了交接手续,下午14点20分,携带造血干细胞的上海医护人员乘坐G7424次高铁回上海。

病床边见证爱心接力

14日上午,在采集造血干细胞之前,郑卫军和一位男子谈笑风生,当记者走近时,郑卫军开心地介绍说,“喏,这就是下一个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杨明红”。

杨明红,是嘉兴人,当地中医院的一名保安,和郑卫军一样听说自己和一位患者配型成功后,义无反顾地跑来捐献。1月13日,杨明红抵达省中医院,听说郑卫军也住在医院,便主动跑上门来。

郑卫军说,由于相同的捐献经历,两人一见如故,很有共同语言。郑卫军把自己打动员剂的感受一一告诉杨明红,杨明红发现自己对动员剂的反应明显比郑卫军要打,才第一天就发现下肢有些酸痛,他说,自己要想郑卫军学习。

在郑卫军采集造血干细胞时,杨明红陪在一边,两人交谈话虽不多,但眼神中能透露出对彼此的关心。当郑卫军完成捐献后坐在床上后,杨明红拍拍郑卫军的肩膀,两个紧紧握住双手,大家见证了爱心的传递过程。

由于省中医院只有一间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郑卫军决定14日下午就退掉病房,让杨明红早日住进来。一边的工作人员悄悄地告诉记者,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郑卫军夫妇发现他们住在省中医院的费用一天就要3000多元,这些费用由患者家属负担,夫妇俩觉得患者家庭负担已经十分沉重,自己早点出来也可以帮助对方节省一些费用。

为了方便读者详细了解郑卫军的捐献过程,建德新闻网还全程拍摄制作了相关视频,欢迎近期关注建德新闻网。(记者 胡燕群 周冰 张目)

相关链接:我市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郑卫军赴杭

         郑卫军待捐日记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