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旅游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商贸旅游

微信扫一扫分享

外国记者:两会不是新闻但它产生新闻
2007-03-05 13:15

  

图为外国记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拍摄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两会”前夕,不少外国媒体纷纷增加驻京记者,塔斯社从国外增派3名记者赴京,共同社分别从总社和上海、香港分社调来记者,包括驻北京办事处的记者,共同社将有12个人投入“两会”报道。路透社也从上海、香港抽调记者赴京加强报道实力,以免在这场新闻大战中失利。法新社不愿错过“两会”的精彩镜头,专门从马来西亚增调来摄影记者……截至3月3日下午,一共有来自世界31个国家的135家新闻机构的560名记者报名参加采访今年的“两会”,比去年增长了10%以上。外国记者为何如此重视今年“两会”?他们将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记者日前走访了部分外国驻京记者。

    俄塔社

    “中国对世界影响增大,

    关注中国也是关注自身”

    塔斯社记者耶米扬说,他关注中国的一切,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发展,中俄经济政治合作与文化交流,中国与美国、欧洲的关系,中国的政策等等。今年是俄罗斯中国年,胡锦涛主席本月就要访问俄罗斯,俄罗斯中国年将开幕,中国国家展也将在俄罗斯举行,这些将引起俄罗斯读者的关注。耶米扬说:“随着中国经济这些年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增大,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在促进国与国之间经济互补的同时,也增加了彼此的经济依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社会的读者关注中国新闻,实际上也是关注我们自身利益。”

    韩国联合通讯社驻京记者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也将关注“两会”的“一切”,特别是经济问题。意大利安莎社那塔里特别关注中国的《物权法》、经济走向、政治改革、失业、人民币币值问题等。法国《解放报》驻京记者宁文也特别关注中国的《物权法》,这作为他报道“两会”的第一重点,其它方面则要等看到“两会”重要文件后才能决定。

    日本时事通讯社记者半开玩笑地说,他们关注“两会”的焦点与中国同行相同,关注农民、失业、收入差距等问题。

    《华盛顿邮报》

    “召开两会不算大新闻

    但它是产生新闻的平台”

    路透社记者毕晓雯说,他们将关注“三农”问题和中国的金融改革问题。

    在美国《华盛顿邮报》驻京记者爱德华·科迪先生的办公室,墙上古色古香的中国古代帝王像,使这间办公室看起来更像一位中国学者的书房。

    科迪先生说,《华盛顿邮报》每年都会关注中国的“两会”,最感兴趣的是中国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会后的外长记者招待会。每年中国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两会”最大的新闻。“我们急于从中了解每年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和各项事务的重要性。总理和外长的记者招待会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年我都会去参加,以便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

    科迪先生认为:“召开‘两会’并不算大新闻,但它是产生新闻的平台。它给记者提供很好的机会,可以集中地采访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可以观察捕捉到即时产生的新闻,抓住机会与各地代表们交谈,这是非常难得的。”他说,现在美国乃至全球对中国的关注愈加明显,我们关注的主题是: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在社会各方面,每天都呈现出新特点,这十分有趣。中国就好比一列巨大的列车,正在路上高速奔驰,全世界都想知道它行驶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从“两会”中可以捕捉到这样的方向。

    共同社

  “中国大事也是国际大事,

    将一场不落参加发布会”

    对共同社驻中国总局的日本新闻人员来说,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是他们全年新闻报道的重点之一,今年也不例外。共同社驻中国总局局长渡边阳介认为,每年的中国“两会”的报道都是共同社中国局全年工作的一大核心,而具体的报道计划在年初就已经制订好了。“由于中国在国际社会各个领域里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因此发生在中国的大事自然也是国际上的大事。“两会”作为中国的决策者们商讨国策的重大会议,将会对全年的各项工作产生重大指导意义,因此“两会”成为我们获取关于中国决策性信息的重要来源。

    从3月1日开始,共同社驻中国总局将会调动全局的力量做好“两会”的报道,他们将每天不间断地把在北京获取的各种信息发回东京编辑部,满足日本国内受众的需要。“事实上中国有不少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我们还是嫌不够多,因为在日本,对来自中国的信息需求量相当大。今年我们会一场不落地参加‘两会’期间举行的所有记者招待会。通常我们的常规报道也会以当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为中心。”

    渡边表示,共同社主要通过采访与会代表的方式获取信息。我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去接近我们感兴趣的代表。我们从容采访的时间并不多,只能在会议的休息时间或会议结束代表们离开会场时,抓住机会进行采访,而且大部分时间是许多记者一起联合采访,获得专访的机会就不那么容易了。不过大部分的中国代表都很配合我们的采访。(记者 秦京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余 锋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