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旅游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商贸旅游

微信扫一扫分享

大慈岩之变——解读大慈岩(下篇)
2010-11-22 10:30

这是一个贫穷而又富裕的村庄。说它贫穷,是因为目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不高。说它富裕是因为它至今保存包括塔、阁、祠、庙、桥、堂、厅、民居等类型的明清古建筑200多幢,历史文化价值无法计算。

这是一项只有开始没有结尾的历史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学者积极呼吁、中外游客交口称赞,历届市委、市政府殚精竭虑。到目前为止,完成了保护工程的第一阶段,水清流、绿掩映、路整洁、房古朴、人安逸、村和谐的面貌基本显现。

这就是具有皖南风貌、浙西风情、农耕风俗、田园风光、九宫风水的大慈岩镇新叶村,“中国东南部最典型的农耕村落”的新叶。

●古村·记忆:新叶村的保护模式是古村落保护的方向

1989年,在新叶后人、当时建德风景旅游局叶同宽指引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教授带着学生在新叶村开始了全国第一个乡土建筑课题研究。“新叶村是一个完美的典型。在中国东南部的纯农业村里,新叶村不大不小、不穷不富,从历史发展、社会结构、文化生态到风土人情都很典型。”陈志华评价说。

2000年2月,新叶村古民居被浙江省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但关于这个保护区的规划迟迟没有出炉。随着新叶村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及日益显现的住房需求,从2002年开始,保持了将近800年的明清建筑群从外围一点点开始被水泥钢筋结构的现代建筑所吞噬,部分水塘被掩埋。到2002年上半年,由于农建房管理的失控,新叶村出现了100余幢新房,其中三分之一插建在老建筑中间,虽然对古建筑本身破坏不多,但古村落风貌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在这种严峻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引起了建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到新叶村调研,到北京向陈志华、李秋香教授咨询保护思路,各级领导普遍认识到,新叶村是十分难得的历史文化和乡土建筑宝库,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再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对它们进行精心保护、完整传承。

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认为,新叶古村保护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涉及的领域广、项目内容多、人员结构层面多、需协调的各种关系多、技术难度大,要保证保护工程的有效推进,必须由政府进行综合把握,同时在人员、技术、资金、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保障。为此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组织保障机制,同时邀请权威知名专家加强技术指导,另外加强专项资金保障。

新叶古村保护是一项文化工程,对古村的保护应该立足于对古村历史文化的全方位沿承,而不能追求商业开发。商业氛围过于浓厚,会对古村造成极大的破坏。所以从一开始就把古村保护定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的要求开展。

新叶古村保护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古村不是孤立的,它与周边的地理风貌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不仅要进行核心区的原物、原貌保护,而且要实行外围控制区的风貌保护,以及更大范围地进行环境保护;不仅要保护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要加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新叶古村保护还是一项民生工程。保护古村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封存,而要有活生生的耕读文化的延续,因此在保护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村民的发展问题,必须通过保护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绝大多数村民在保护中得到实惠。

●古村·印象:记者眼中的新叶

农历十月,秋色渐浓。当记者沿着蜿蜒曲折的檀新公路行走,远远看见玉华山和道峰山夹峙中、被秋色染醉了的绿树、红树掩映着白墙黛瓦的明清建筑。白云低缓,五彩秋色——这就是大慈岩新叶村。像一条静静地停泊在汪洋大海中的帆船,而抟云塔则是帆船的桅杆,宁静而安详、悠远而休闲。

30余幢房屋已拆迁,90余幢房屋的降层改造已完成。自来水已经覆盖全村,仅埋设的供水管道就达到2万米;村内还合理分布建造了三座公厕,新建了无动力厌氧发酵池和有动力备用池,埋设排污管道近2000米。另外,一条由青石板作为主道、青砖外砌游步道,在村内铺设了1000米长的主道,和3000余米长的支线,构成了新叶村最主要的村内通道。

此外,在历史上拥有消防和风水功能的池塘,这次统一进行了清理,恢复挖掘的池塘7口,其中有一个就是西山祠堂前面的集贤塘。当记者采访时,大慈岩镇干部、新叶古村保护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正商讨着四方塘的恢复工作。

对于新叶而言,除了基础设施的改变外,新叶外观化和风格统一是最大的变化之一。崇仁堂、存心堂、六家头、碾坊在今年进行了整体维修,破坏古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正在进行改造或者拆迁,目前这项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沿着檀新公路,往玉华山脚看,粉墙黛瓦徽派建筑群在阳光下显得十分夺目。

另外,以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已有显著成效。目前,新叶昆曲已经完成挖掘和整理工作,并入选了2009年浙江省“非遗”十大新发现之一,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让新叶昆曲继续传承,“新叶昆曲少年班”社团成立,传习传承活动常态化运作。而新叶“三月三”也已被列入杭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新叶古村的建筑艺术、先贤名士的生平传记、教育训导、诗词歌赋、民间小曲、地方掌故、村民生产生活的传统习俗等传统文化较为系统的整理。新叶古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人的有心传承和保护下正向外界展示着自己的独特光芒。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已命名,国家级文保单位已指日可待。

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新叶村民留下丰富的精神食粮,路畅水通天湛蓝的环境让村民的生活更加舒心;有即将开业运作的游客接待中心让新叶村民振奋;有多年来痴心于新叶古村保护的人们让人感动;而新叶古村保护还产生的富农效益,更让人欣慰……

当记者走在西山祠堂前,发现这里俨然成为村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市场,红薯、红薯片、桔子等村民自家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成为了游客最欢迎的旅游商品;西山人家、玉华农家等10余家农家乐接待的游客数不胜数。套用村民的一句话说,新叶古村的保护工作,已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逐渐鼓起来的腰包让新叶村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与此同时,为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大慈岩镇新叶村在古村旁设立了新区,目前已经有50多户农民在新区建房,新区俨然是个大工地,有的则已经搬迁至新区居住。

●古村·未来:新叶村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2009年9月底,在建德举行 2009’第二届中国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暨建德·新叶古村研讨会。来自全国乡土建筑和文物保护界的权威和专家齐聚在新安江畔,着重就新叶古村保护的价值进行了认定。这次会议以新叶古村保护为实例,对近年来乡土建筑保护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全面肯定新叶古村保护的做法和成绩后,并在全面审视《苏州宣言》的基础上,结合新情况、新做法,形成了中国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的《新叶共识》。

《共识》强调,文物村落保护必须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把遗产保护和民生建设结合起来,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注意做到自然、文化和社会三个生态环境的和谐。

《共识》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发布的法制法规和乡规民约相互补充,逐步建立起以适应乡村村民自主管理为基础、地方政府以政策配套为支持的文物村落保护法治环境。

《共识》倡导,把文物村落保护与21世纪中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提高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相结合、与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实现当地社会、环境和经济综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共识》提醒,古村落保护要以严肃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挖掘、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积极探寻文物村落保护事业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严格注意避免那种为了促进旅游而“创新”的伪文化、伪民俗、伪传统的渗透和玷污,避免唯利是图的商业文化对于地方固有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侵害。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新叶保护下来了,就像件珠宝被放到盒子里?要利用,又怎样才算“适度”?一是看是否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二是看利用时是否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在新叶村口,和村民聊起古村保护话题,村民多是笑着说“保护好”。

“好在哪?”他们的想法朴素又简单。

一位腕挎竹篮卖石榴的妇女说,保护好了可以搞旅游。来的人多了,她的石榴能卖更多的钱。另一位在附近村庄办“农家乐”的女孩儿,跑到新叶,给记者留下电话号码时,不停地推荐她那里的“十里荷花”和好吃的点心。村民羡慕离新叶只有3公里的诸葛村。那里搞旅游,每年光门票收入就上千万。

陈志华表示,旅游不是不可以搞,旅游是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活动。关键看怎么搞。

陈志华认为,目前在古村落保护中,最难的是村庄的活力不够。“这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它不是一个村子所能解决的,要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去解决。”他说,现在我们有一种盲目的解决,就是盲目地发展旅游。

关于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谢辰生认为,还是要坚持文物保护法的原则,“保护是原则、是基础。没有保护就没有利用。”是否“合理利用”,一是看你的利用是否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二是利用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哪个放在第一位?再者,即使你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没有严格保护,而是带来了破坏,那也不行。

谢辰生赞成将旅游定义为“一种经济性质的文化事业”或“文化性质的经济事业”。

令人欣喜的是,新叶的开发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这几天,国资公司下属的新叶古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在紧张忙碌。游客中心正在通水通电及布置,进村道路指示牌正在树立,检录人员的招聘、培训,各景点人员布置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一切预示着,新叶古村将正式对外开放。

●古村·记录:众人眼中的新叶

●村民

“新叶村的人不明白,新鲜的东西来得太多,就会完全改变以前的格局,老房子都是无价之宝,十几万的新房子值多少钱啊?好好的老房子非得伸出个现代化的阳台,我是怎么看怎么别扭啊。”——负责编撰、修订族谱的村民叶昭标

●知青

新叶,我们回来了。(2010年8月,一批知识青年返回新叶后如是说)

1975年5月,一批1974年的初中毕业生,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新叶村,1979年返回杭州。

阔别35年,知青韩国琴激动地说:“新叶就是我的家,35年了,心里一直挂念着”。沈建国说:“我们对新叶的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这批知青重返新叶,除了怀旧、感恩外,更重要的是想为新叶的发展做一些贡献。古村新叶,感染的不止是新叶人,还有这些当年的知青们。“常回家看看”,成为知青们的心声。

●专家

古村落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如果这些古村落没有了,民间文化也就没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消逝了,古村落是民间文化最后的防线,民族最后的文化家园,失去它,我们的文化将失去凭依,也将失去产生文化的原动力。——著名作家冯骥才

 

建德新闻网记者:胡燕群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