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俗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文化民俗

微信扫一扫分享

陕西“羊孩”被栓羊舍6年
2005-09-15 09:39

拴拴与羊为伴6年多 资料照片 张井 摄

拴拴和奶奶一起走进学校开始语言学习 本报记者 陈川 摄

被拴6年不会喊“爸妈”,好心人捐款送他进聋哑学校

本报陕西榆林讯(记者 陈川) 因母亲过早去世,父亲智力低下,而年迈的奶奶又无力照顾,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玉家河乡贫穷的小山村王家河村,一名“哑童”常年被用绳子拴在树上,在被拴的6年多中,与他作伴的是一只山羊,期间,孩子从来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昨日,在好心人的资助下,“羊孩”拴拴(化名)被送进榆阳区聋哑语言康复学校,从未张口说过话的拴拴将从头开始学语言。

 

奶奶介绍 孙子被拴6年

据拴拴74岁的奶奶介绍,拴拴生下4个月时,母亲因病去世,而其父亲又智力低下,因此自从孩子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就连“爸爸、妈妈”这些简单的词语也不会说,只能听懂奶奶一个人的话。

拴拴奶奶说,她家住在黄河岸边的山上,院子外就是几丈高的石崖,由于她本人年纪太大,家里地里的活儿都得干,根本无法管教孩子,害怕娃一个人跌倒了,没办法只能把他拴住。就这样,每天上午6时,奶奶上山劳动的时候,拴拴便像山羊一样被大人牵出来拴在小榆树的树杈上,晚上奶奶从山里归来,做饭、吃饭、喂猪、圈羊,等干完所有的家务活才给他解开绳套,让他睡到平展展的土炕上,这个时候一般都是晚上八九点钟了,而这一拴就是6年。

基本上每一天从早到晚,拴拴的活动范围就仅仅是以墙崖跟榆树为圆心,以两米长的绳子为半径,在石台子周围活动。由于拴拴从不与外界交流,因而也就不会说话。加之被拴在拴羊的石台子上整日与羊为伴,村里人常说拴拴是个“憨憨”、“哑童”、“羊孩”。

记者观察 “羊孩”反应敏捷

9月11日,西安市某企业和一些热心读者了解到拴拴的故事后,为拴拴捐款2万余元,并专程派车将孩子从贫穷的小山沟接到榆林市聋哑语言康复学校,套在拴拴身上6年的绳套这才真正被解开。

记者发现,其实拴拴并不像村里人说的那么“憨”,反应还是比较敏捷的,每当旁人用目光注视他的时候,他也会用专注的目光对视,而旁人对他说话或打手势,他则非常认真的作出回应。一名聋哑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基本上可以判断拴拴根本不聋不哑,只是因为从小没有人教他说话,这才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聋哑学校 一年内让其说话

在聋哑学校的操场里,一名老师也养了一只山羊拴在墙脚下,记者发现,拴拴对这只羊特别感兴趣,时不时跑过去逗羊玩。

虽然在好心人的捐助下,被拴了6年的孩子终于摆脱绳套,走出整日与羊为伴的日子,走进与同学、老师相处的新环境,但只有让拴拴开口说话,他才能真正融入新的生活。

聋哑学校的校长杨钝告诉记者,让拴拴开始学习语言、开口说话,是目前最紧要的任务,从对拴拴的初步观察来看,同聋哑学校的其他聋哑儿童相比,孩子在智力上与同龄孩子存在一定差距,但该校作为一所专业的聋哑学校,有着丰富的聋哑语言康复经验。根据拴拴的特殊情况,学校将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观察和教育,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课程,最终让“羊孩”拴拴开口说话。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