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俗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文化民俗

微信扫一扫分享

50年风雨白沙桥 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0-09-27 14:59

 

1960年7月,新安江上建起了一座白沙大桥,当时是国内第一座多孔、大跨径石拱桥。桥型朴素浑厚,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民族传统石拱桥的遗产,又有独创的艺术风格。白沙大桥全桥长362米,桥高24米,桥面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两对大石狮坐镇南北桥头,桥栏上260只姿态各异,或蹬或跃,或卧或戏的小石狮,石质不同,栩栩如生,有“北芦沟,南白沙”之美誉。白沙大桥本名就叫白沙桥,可我们建德人一直叫它“白沙大桥”,一个“大”可见我们建德人对它的热爱和为它感到的骄傲。

我从小在新安江长大,白沙大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座最美丽的桥梁。小时候我们到白沙大桥去玩,就像现在的人到旅游景点去玩一样。白沙大桥也是我们一直向外地朋友夸耀的好话题,尤其是桥上的那一只只石狮子,其制作的精美是全国罕见的。虽然卢沟桥的历史远远比我们白沙大桥要来得悠久,名声也大,可是它怎么也比不过白沙大桥的雄伟。虽然相伴白沙桥已过了近半个世纪,但我们对白沙桥的建设历史和后面的故事知之甚少。在白沙桥建成通车50周年的时候,我特地采访了当年建桥指挥部的负责人乐祖康和当时县参与规划的杨德友同志,听他们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新安江上千年以来都是没有桥的,因为江水非常不稳定,汛期到来汹涌澎湃,“上面撑到罗桐埠,一飘飘到江村埠”。而到枯水期的时候,涉水就能过江,以前新安江上主要是靠摆渡,当时从寿昌到梅城到严州府,最平坦的一条路就是从更楼到源口,一直到汪家的庙咀头,在那里乘渡船到罗桐埠,就上了杭淳公路。要走近一点的话,可以从更楼往邓家那一带翻山越岭走小路到新安江边乘渡船。白沙渡、江村埠、山河埠、马目埠都有渡船。直到1932年开始修建杭衢公路,也就是现在的320国道。白沙渡的地位才重要起来。因为这个渡口链接了两岸的公路,所以它的渡船也特别大,虽是人力摆渡,但也可以运过一辆汽车。当初选择在这里建白沙大桥也是为了连接两岸的公路交通,因为在整条江上当时除了钱塘江大桥外没有第二座桥梁,从战略的角度上来讲,钱塘江大桥地处平原,易遭受袭击,而白沙大桥处于山中难被发现。所以当初建设的时候它就是连接浙北和浙中西部重要的公路桥梁,是直接归南京军区所掌握的重要的战备桥梁。

建造白沙大桥的时候,当初规划新安江边是建造江滨大道,所以在桥的北岸,预留了一孔桥梁作为公路的立交,而现在新建设的江滨公路正好从桥洞中传过,50年前的规划现在依旧派上了用场。当初之所以选择石拱桥,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钢材和水泥缺少,所以就想到了建设最传统的石拱桥。而当地的老百姓知道要在新安江上建桥,也给予了建设最大的支持。据说,在建设中缺乏木材架子的时候,邓家人民砍下了600多立方米直径50多厘米的百年松树,无偿献给了国家建设。

1959年9月1日,白沙大桥动工,墩台施工的重点是抢建基础。当初建设的时机是最好的,因为新安江大坝已经截流,而下游的富春江大坝还未合拢,所以新安江的水位很浅,水面下不到3米即达基岩。水浅流量小,又是枯水季节,河床暴露,白沙渡船停渡,中间用几条船拼成浮桥,运输材料的车辆可直接沿浮桥过江,工程进展得非常顺利,42天即顺利完成了6个桥墩的基础工程,至12月,桥墩台身就已经全部砌到顶。桥墩建好以后的工程进展就要顺利得多。

当初建设白沙大桥的造桥工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因为这是当时建造的全国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在建设的时候,大家风餐露宿,日夜奋战。这些能工巧匠们真是名不虚传,建设中他们充分发挥了勤劳和智慧,在当时缺乏大型施工设备的前提下,想出了许多技术革新的好点子,使工程又快又好地进行。比如说一块重500公斤的拱石,要送到20多米高空,在没有机械设备辅助的情况下,要做到安全吊运到位,难度相当大。工人在普通手拉车车架前端底下再装一个轴座,上边装一个A形带挂钩吊架,利用杠杆原理吊运拱石,只需一人搬运,很省力。吊运石料没有行车,技术人员就设计了木轮的土行车,解决了拱石吊运的定点就位问题。应天时,顺地利。得人和,白沙桥主体施工即快速又安全,砌拱最快的一孔,仅用了3天半时间。这在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1960年5月2日,交通部在建德召开了“全国大跨径石拱桥快速施工现场会”。会上我们还介绍了施工安全经验。全桥用石1万多方,从开采、加工、运输、架桥全过程中,未发生一起死亡事故,甚至连重伤致残事故也未发生。

1960年春开始辅助设施的建设,有人提议在桥头和栏杆望柱上安装石狮,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除了南北桥头两对大石狮在外地加工外,其他的石狮全部由工地上的石工雕刻而成。造桥的石工来自全国各地,石工对雕刻石狮的热情很高,中饭后不休息,晚上挑灯夜战,没有额外报酬,夜餐就是一碗青菜面。为了保证质量,指挥部派专人对石狮作品进行评定验收,不合格的拒收。石工们很在意自己的作品能否入选,人人精雕细刻,个个精益求精。雕刻的260只大小石狮,形态各异,或蹬或跃,或卧或戏,石质不同,栩栩如生,为白沙桥增色不少。在以后各地桥梁专家来考察验收的时候都对这些石狮子赞叹不已,“北卢沟,南白沙”也是他们的称赞之词。

白沙大桥的建成,从此结束了新安江“走遍天下路,难过白沙渡”、“隔江如隔海,渡江似登天”的历史。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为“白沙桥”题写桥名,1961年在桥南端小狮山上新建六角形“迎客亭”,中立郭老题名“白沙桥”,背为“白沙桥碑记”,桥亭石柱上刻有省交通厅高级工程师王家骝所作、方葆燕老师书写的“姿若虹霓为河山增秀色,固如磐石与岁月竞久长”的楹联。如今,白沙大桥已走过50年的风雨历程,它曾经接受过新安江水电站6次泄洪的考验。1976年富春江水电站,从法国进口水轮机,主部件重达150吨,要通过白(沙)——七(里泷)线,水电部拨款150万元,对沿途40座桥梁,进行加固和改建,唯白沙大桥安全通过,丝毫无损,真有固如磐石与岁月竞久长的壮健雄姿。

一桥飞架南北,引来十桥争辉,现在新安江上第十座大桥——洋溪大桥又正在建设中,但是在我们的心目中,白沙大桥依然是最美丽的。半个世纪过去了,它一直以最苍老的姿势,静卧于此,石做的骨肉,横跨于清沏的江水之上,通南贯北,成为连接新安江两岸的重要纽带和地标性建筑。直到现在,平均每天有上万辆机动车从桥上经过,它依然固如磐石,风采依旧,继续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建德新闻网记者:张京波

(白沙大桥老照片由新安江电厂提供)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