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俗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文化民俗

微信扫一扫分享

端午节风俗考
2011-05-24 15:14

五月五日,传统认为是个不吉祥的日子。《史记·孟尝君列传》说孟尝君就是五月五日生的。孟尝君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田齐的小儿子,齐宣王辟疆的弟弟,说“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就是说孩子长到门户高的时候,父母就要倒霉了。

汉代应劭的《风俗通》说,五月五日这一天,生男的不利于父亲,生女的不利于母亲。究其原因,古人认为五月五日阴邪气最盛,五毒尽出。根据三礼,先秦时代,君王们一直研究治乱的办法,最终选择养,就是养身,满足人的需求和保养,这样就能够保证安定,弘扬道德。因此,用香草养鼻子、养身体,用舞蹈和色彩、美女养眼,用音乐养耳朵和身心,用五味来养口,用车辇来养腿等等。因此就有兰浴、菖蒲浴、佩带香囊等习俗,不仅仅是端午,平时也会这样,但端午必须这么做,因而形成礼制。

汉代《大戴礼记》说:“午日以兰汤沐浴。”认为五月见参星,参星是伐星,兰草可以避不详,事大神, 还可以养生。至今日本还有菖蒲浴的习惯。但古人讲养,又强调不能过度,所谓五色令人目盲,性为伐命之斧等等。根据《吕氏春秋。任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蒲生,菖蒲为百草之先生者也,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可见菖蒲还是节侯的标志,又由于菖蒲煮水具有杀毒功能,所以还会喝菖蒲酒、雄黄酒。

至于长命缕,也就是五彩线,有两种说法,一是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说的为避免屈原为蛟龙伤害,二是把五彩丝缠在楝树叶上系在臂上,黄色在中间,可以长寿。后一种仍然是趋利避害行为,因为楝树苦,可以驱毒,五彩是神圣的意思,黄在中间,则反映了早期尚黄的习俗。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录说是为了避兵和瘟疫,比较接近原意。《山海经》记载,凤凰“五彩而文”,洞庭一带祭祀山神的时候往往都要用五彩作为贡献物品的边饰,也是一样的道理。

还有一些失传的习俗,如汉代食用“枭羹”的习俗,认为枭是恶鸟,因此要把猫头鹰做成羹,赏给大臣和诸侯以去毒厌胜。还有把艾叶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用雄黄酒在小孩头上写上王字以及端午驱鬼、进献斗草等等,这些现在都不大流行了。

晋朝周处《风土记》里边说:“仲夏端午,烹骛角黍。”就是说仲夏端午这天,煮鸭子和角黍吃,角黍就是粽子。黍的颗粒很小,又叫黍谷,不好单吃,所以要做成团块。说明至少在晋朝就有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了。《太平御览》第三百五引用《尚书》中有葛伯仇饷一词,说商汤时期葛伯抢了农民的黍肉饷,还把农民杀了。所谓黍肉饷就是黍做成的熟食,也就是角黍的前身。所以食用粽子的习俗应该非常古老,从尧舜时代就已经相对存在,殷商时也很广泛。这大概是目前我们知道最早的关于吃粽子的习俗了。

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角黍不吃别的?这是古人对自然节气和人体关系的认识。古人认为,仲夏端午自然气息不利于人的身体,特别是肺,而黍主肺,食黍可以安肺,当然食黍过量会引起肺阴,产生毛病。因此,仲夏要“祭先肺”,君主行尝黍礼。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夏至节日食粽,以新竹为筒蒸粽,则与古今都不同,说明民间吃粽子时间上有差别。当时吃的粽子相当于用竹筒蒸熟的黍饭。(叶水泉)

责任编辑: 周碧辉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