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俗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文化民俗

微信扫一扫分享

寿昌晋源布店和他的主人(小镇钩沉之七)
2011-11-07 16:17

上世纪40年代,寿昌街上最大的布店当属晋源布店。该店创办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其主人姓余,名庭长,字晋炳,安徽绩溪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十一月。

余庭长小时候家境极其贫寒,爷爷余振新嗜赌,将原来就不多的家业输净。父亲余家桂靠上山帮人砍木材,养活全家一十二口人。余庭长兄弟姐妹十个,由于人多,几个小一些的孩子,晚上就挤在大衣橱里相拥而睡。余庭长少时读过两年私塾,常常靠一把炒苞萝籽充当午餐,因而常常遭到同学们的辱笑。十二岁,家中供不起他继续念书,余庭长只得辍学回家,跟着叔辈同乡章正衡到寿昌谋生,先在刘大昌所开的刘乾亨大同分店刘益成南北杂货店当学徒。因受不了大同分店管事的严格管教,一赌气辞职出走,准备回安徽老家。其同乡长辈吴大观劝他:“男儿有志出乡关,不吃茴香(回乡的谐音)豆腐干。”余庭长觉得这句很有道理,于是,再次回到寿昌,向店主刘大昌赔礼道歉。刘大昌见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小老乡竟然如此懂事,日后必有作为,就将他留了下来。果然,余庭长从此发愤做事,苦心钻研,半作期满,就升为司账,到了二十二岁那年,刘乾亨老板又力排众议,将大同的分店交给余庭长管理。

余庭长自任大同分店管事后,也是不负老板的期望,将生意做得火火红红。过了两年,余庭长突然接到老板因操劳过度染病不起的信息,急急赶到寿昌。刘乾亨老板刘大昌深知自己已是病入膏肓,回天无力,直到余庭长赶来,才慢慢松开紧锁的眉头。临终前,刘大昌将一家老少及全部店务托付给了这个只有二十四岁的小老乡。

余庭长把老板送上山之后,转眼看着悲伤欲绝的师娘,以及幼小的师妹刘华山、师弟刘国祥,他们都用一副无助的目光看着自己,觉得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起来。第二天,就早早打开刘乾亨的大门,开始兑现对老板的承诺:一定要保牢保好刘乾亨这块招牌。从此,余庭长放弃了多次自己能独立经商的机会,把精力全部放到刘乾亨的生意和照顾师娘一家上来。刘乾亨酱园在余庭长的倾心拼搏下,成了寿昌的大富商。到了1946年,刘大昌的两个子女相继长大成人,余庭长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对老板的承诺,该放手让她们独立了。于是将姐弟俩叫到堂前,把刘乾亨的钱物明细账簿交给刘华山、刘国祥姐弟俩,并以“公平招百客,诚信纳万财”十个字相赠,嘱其好好坚守祖业,又对师妹刘华山说,女人不宜开店做生意,为生计谋,还是创办教育为好。我这里已经以你的名字,独资创办了一所西湖小学,望能悉心经管,以解温饱之忧。自己则主动辞去刘乾亨管事之职,另开了一爿“晋源布店”。其忠主之心,令时人赞叹不已。

余庭长初开晋源布店,手头资金不足,就把几个儿女过年的红纸包都拿出来,充当去杭州赊货的路费。余庭长一到杭州,看见沪杭一带机织的阴丹士林、斜纹哔叽、华达呢等洋布,不但好看,而且价格也低。于是向杭州一些熟悉的老板赊来一批洋布。这批货刚到寿昌,很快就一抢而空。就这样,余庭长凭着良好的信誉和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以及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伙计,很快就垄断了寿昌的布业市场,一时间成了寿昌商界的寡头。

余庭长从1942年开始担任寿昌县商会会长,任职期间做了大量有利于民众的好事。抗战期间,时局动荡,货物奇缺。为稳定人心,他带头筹资大洋二千,以商会的名义,创建交易公店。带头捐资修建新安会馆主楼和戏台,带头捐资修建新安义厝。1946年,余庭长被推举为商界代表,并当选为寿昌县参议会商会议员。解放后,余庭长发动商界同仁筹集款项,为解放军和金萧支队添置军粮、军鞋、军服,得到人民政府的赞扬。

1950年,党和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调整工商业中的公私、劳资、产销关系。调整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始,面对这场政治运动,在商海游刃有余的余庭长害怕了,害怕自己因担任过伪商会会长而牵连家小,于1952年的正月十三日,自缢身亡。晋源布店由其妻程菊仙及店里和一帮伙计的帮助照顾,勉强维持至1956年公私合营才告终结。(方根发)

责任编辑: 周碧辉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