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俗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文化民俗

微信扫一扫分享

艰难的新叶昆曲传承之路
2012-03-12 16:55

 

坐在记者面前这位身材矮小,长着长且浓密的寿眉,和蔼慈祥的长者,就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叶昆曲的传承人——叶昭标老先生,今年已经85岁高龄。自从新叶昆曲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昭标老师殚精竭虑,掏心掏肺地教授新叶昆曲,尽管传承之路异常艰辛,但他仍然踽踽独行,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昆剧被称为百戏之师,音乐很美,一唱三叹,唱词对白优雅,婉转动听。记者对昆曲的印象是从台湾学者白先勇演绎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也就是青春版《牡丹亭》而得来的,唱词美、对白美、曲调美、布景美、服装美,而新叶昆曲经过最底层老百姓的演绎,泥土气息浓郁,质朴无华,因此被称为草昆,自成流派和风格。

新叶昆曲发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当时昆曲爱好者自由组合坐唱,称为“义庆会”。“义庆会”昆曲坐唱班练习都在叶昭标家里,而且昭标老师的父亲、兄长都是昆曲的爱好者,昭标老师从小耳闻目睹,受到熏陶,10岁时开始学习,学到12岁。后来到严州师范上学,暑假回家也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五十年代做解放水库,白天干活,晚上还唱昆曲。到目前,除了昭标老师,还有六位村民会唱昆曲,但都上了年纪,最小的也已经68岁。

2009年,新叶昆曲列入浙江省“非遗”,叶昭标老师被确定为传承人。最初招收了15名小学生,利用双休日,由昭标老师教唱,放暑假教了1个月,这批小演员已经能演十几出戏,其中诸葛燕飞悟性最好,唱腔、身段有有板有眼,有模有样。在杭州市举行的“非遗”师徒结对仪式上,诸葛燕飞拜叶昭标为师,并签订传承协议。但练了一段时间以后,初中课程紧张,就不来学习了。好不容易发现、培养了1颗好苗子,半途而废,昭标老师非常痛心。

“小的长大了要往外飞,能不能考虑新招收本土有一定年纪的妇女来学呢?”昭标老师设想最好招收新叶村40岁以下的妇女来学,村里也很支持,每天出20元误工费,可2010年张贴了3次广告,开始报名学习的有十几名,学了3天只留下4人。有的妇女说:“白天没有时间,晚上来。”

2011年7月,昭标老师又在村里贴出广告,没有人报名。2012年1月,又以村委的名义招生,还是没有人报名。学习人数依然是4人,村委会每天出误工补贴40元。现在教唱的《断桥相会》《凤阳花鼓》,来听戏的也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2月25日下午,春意料峭,新叶昆剧传承动员会在新叶老年活动中心举行,杭州市文化局“非遗”办蒋羽亁到会指导。叶昭标老师介绍新叶昆剧申遗成功后的恢复情况,以及传承过程中招收学员面临的困境时,几度哽咽,最后泣不成声。“我保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有的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毫无报酬地传承。”叶昭标的表态令在场所有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昭标老师发自肺腑地对记者说:“我今年已经85岁了,今天活着,不知道明天怎么样,没有人能保证还能活几年。”老人动情的表白,显示新叶昆曲的传承非常迫切。

(记者 王庚鑫)

责任编辑: 周碧辉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