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俗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文化民俗

微信扫一扫分享

略述寿昌历史上的教育机构
2012-03-15 10:24

在1958年10月之前,还有个寿昌县。寿昌作为一个山区小县,文运不算怎么样。但翻开寿昌县的相关史料,我也能发现载有不少于教育成果、教育机构有关的记录。如宋代就曾在县治东面,为天禧中的叶琳立过状元坊,明代也还为商辂立过状元坊,在1415年—到1466年里,西乡、东乡和南乡分别出过叶政、郑鍨(kuí)和徐庄三位进士,各立进士坊,加以晋表。在此,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简述寿昌历史上的教育机构。

隋唐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形成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地方则州有州学,县有县学,还有的设医学、玄学等。唐代出现私人创办的教学机构——书院。据相关史料记载,全国不完全统计,唐代有名气的书院17所,浙江即有2所,其中之一即为隐士翁洮在寿昌县创办的青山书院。万历《重修寿昌县志》(以下简称《万历志》)记载:“青山书院在县西南十里,去航川里许青山之阴。唐隐君翁洮建。遗址犹存。”翁隐士非但在青山书院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吴山之麓吴氏家族的聘约,与吴钦一同讲学于方塘书院。《吴氏宗谱》载道:“钦,好学重友,与翕洮讲学方塘书院。”

到了两宋时期,在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下,宋代的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宋代重文抑武,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受到普遍重视。宋真宗赵恒有《劝学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北宋时政府还多次下令健全学校制度,例如庆历四年(1044)通令诸州、县立学;熙宁四年(1071)又令各地设置学官,州给四十顷为学粮;崇宁元年(1102)又令州、县均置小学,规定十岁以上儿童入学,崇宁三年又增加县学弟子员额,大县五十人,中县四十人,小县三十人。

官办的寿昌县学,《万历志》在“儒学”项下记载:“儒学旧在县治西。宋崇宁中,诏州县建学,乃即县南宣圣庙为之。建炎中移置。绍兴九年(1139年),县令王筠重葺。嘉定二年(1209年),知县巩(下有革)峤置学田二百亩。”

于民办教育来说,出生于寿昌、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的进士胡楚材,“以刚直忤权贵”而“遂退居不仕”,从秘书省校书郎职位上回乡,在寿昌西南二里“即默山构堂”,创办默山书院,授徒讲学,扶持俊彦,题咏寿邑山水。它与由范仲淹领头创办并亲自参与讲学的龙山书院成为北宋时期浙江著名的书院。

四十多年后,时间到了宋元祐年间,国子丞郑彦于县东二十里的岑山石室中筑有一书院,名岑山书院。除致仕归田创办书院外,战乱也成就了两宋交替时期寿昌的另一所书院。据民国《寿昌县志•寓贤》记载,在方腊之乱期间,中宋哲宗六年(1091年)进士、睦州刺史的魏州人蒋顺,因国家规定的丧假而返乡,行至寿昌时,苦于“兵戈梗道,遂偕子定卜居寿之东门,筑石台书院。世业儒耕,习仁义之行,守诗书之训。”

除了官学、书院等正规的学校以外,城乡还遍布家塾、蒙学等以教育子弟,有的地方还创办了季节性的“冬学”。陆游有首诗就描绘了当时农村冬学的情况: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面看人。

陆游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学》、《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这种冬学,对培养农家子弟、普及教育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元代,寿昌的县学也得到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整修。《万历志》记载:“元至元乙酉(1285年),县尹李炳重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明伦堂,县尉李思诚建两斋。癸巳(1293年),知县王(王禹)重修。丙申(1296年),知县吴恕塑像。”

至元二十三年(1286),执政当局又明令规定各县所属村庄五十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称社学,主要对农民进行封建道德教化和传授农桑耕种技术。至元二十八年(1291)又令江南诸路学和各县县学内设立小学,诏令学田养士,训诲成材。元代办学还有一种叫“私学”的形式。所谓私学,即是家塾、私塾,管理权限全在个人。

在今大慈岩镇新叶村的儒源,当时属寿昌南乡与兰溪西乡的交界地带。新叶人叶克诚作为金仁山的学生,终也学业有成,达到乡贡的高度。作为叶氏家族的代表,在茶培岭下道峰山北的里仁桥创办了重乐精舍,又聘请了他的老师、元代理学家金履祥等讲学,一时间那里成了方圆百里内很有影响的“人才摇篮”。柳贯、何柏、王基、许谦齐聚于此传道讲学,儒源的地名,也因此而来。就此事,兰溪县志也曾记载: “(叶克诚)号东谷居士,延仁山金先生而师事之。公幼不伍群儿,长嗜濂洛之学,以《春秋》应乡荐不偶,绝意进取,筑室于道峰北,延仁山金先生讲学。仁山为颜其室曰重乐精舍。金华许谦、浦阳柳贯,皆聚讲于此。后人因名之曰儒源。”

到明一代,寿昌的教育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明初建国后,朝廷即明令地方大建学校。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曾谕中书省称:“学校教育,到元朝时弊端很多。学校虽设,而名存实亡。自从反元起兵起,人仅知习战争,只懂得干戈武器,没有人知道礼仪祭祀,故“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明政府规定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员,负责地方教育事宜。又府学设训导四员,州学三员,县学二员,具体负责各校教学工作。同时规定礼(经、史、律诰)、射(演习)、书(书法)、数(数学)等为基本教材。

关于县学,《万历志》记载:“皇明洪武三年(1370年),开设学校。知县彭子冲撤而新之。建尊经阅、射圃。正统三年(1438年),知县范衷修戟门、建会馔堂,易斋名进德修业,创训导廨。景泰六年(1455年),知县张(王宣)移学稍西。天顺六年(1462年),县丞谭游易棂星门楣、柱础石。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县朱琳建魁星楼。至正德四年(1509年),督学超公宽徙县治东,即广安寺基为之。知县某董其役。嘉靖元年(1522年),知县江湍为泮池,建名宦、乡贤二祠。十七年(1538年),督学陈公儒,因寺之余地,并入于学。知县孙公弼、顾公问创启圣祠,校舍楼房于其上,渐亦颓坏。三十九年(1560年),知县李公思悦始至,大加修造。前为大门,以启圣祠居其中,后为讲堂,东西翼以号舍,最后为厨屋。延师儒、群子弟而肄业焉,弦谓彬彬矣。”县学的规模是:“先师庙三间,两庑东西各五间,戟门五间。泮池,名宦乡贤祠各三间,射圃旧在文庙西、今改为乡贤祠,明伦堂五间,进德斋三间,修业斋三间,教谕宅在明伦堂后,训导宅一在堂东、一在堂西,讲堂三间,翼屋东西各三间,启圣祠三间,号楼东西各十一间,敬一亭,学宫门三间。”

除官学外,明代也有社学。社学教育对象主要为农家子弟,利用农闲时间入社学读书,教材为御制大诰和本朝律令,讲习冠、婚、丧、祭之礼。对于社学中的成绩特别优秀的允许补入州、县儒学。寿昌“社学在坊二所,每都一所。洪武十八年设,今俱废。按顾公日岩志云:社学一所,旧在城隍庙东偏后,颓废。”

除以上官学外,私学在明初也有发展,在朝廷重视办学的大气候下,浙江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的书院,在寿昌县由国子监助教洪鼐创办的莲谷书院就在列中。在寿昌县志等相关史料的人物志里记载:洪鼐字廷器,号莲谷。天资颖悟。明正德庚午,以乡荐参大选,登甲戍乙榜进士。先后任职福建邵武县学、北国子监助教、凤阳通判。但他刚正不阿,“以不能谐俗取容而归。归筑室莲谷,精研理学,贯通六经,妙契一中之旨。毅然以明道为任,士类宗之。”《万历志》载:嘉靖庚申(1560年),邑候李公思悦追其贤,匾曰“莲谷先生书院”。

他的胞弟洪鼎,字廷新,号毅斋,也是学有所成,并以儒耕为业。“与兄鼐同习举子业,文日有名。未冠父没,事兄如父。兄病,公不安枕者数年,遂绝意仕进,亦不营资产,筑室为松山精舍。博览书史,日以诗文自娱。年逾七十,犹能以文课子孙,亲为校览。”

清代教育制度则更为完备。官学的教官、庠生的规定更为严格外,执政当局还规定各州、县要设立社学与义学。规定大乡巨镇要设社学,“凡近乡子弟年十二以上、二十以下,有志于学文者令入学肄业”,对于孤寒生童则明令可入“义学”,又在穷乡僻壤皆立义学,以教育农家子弟。

撇去县学不说,寿昌清一代的民间办学,也有让后人称道的屏山书院。《民国志》记载:屏山书院在学宫西。道光三年(1823年)冬,知县疏良集资建造,兴工五月即告落成。咸丰十年(1860年)被粤军焚毁。

说到屏山书院不得不说说寿昌的蒋氏。东门蒋氏在乾隆朝时,蒋澍、蒋淑两兄弟,哥哥是乾隆朝丁酉年的拔贡、弟弟是寿昌县学的增生,哥俩博览好学。兄蒋澍入京朝考归来,随从担着的大多新购的书籍。兄弟俩潜心研究,而后肆力于古文诗歌。蒋澍有五个儿子,三子在楠与同母弟在樽、在权一起受业于胞叔,“互相砥砺,文行交修”。但终因“秋闱屡荐不售”,绝意仕途,“便设帐授徒,门下多俊彦。在楠与方岱基、叶友庄等奉府宪谕,捐建屏山书院,以振文风。”

在寿昌南乡,有麻车冈人唐春干,是嘉庆朝癸酉年的拔贡,“学问赅博。当诸生时,岁科试辄列前茅,文名藉甚。与兄春杰有二唐之目。”曾在选拔后,赴试礼部,深得试官富阳董公的器重,“拟留课子,不果。”唐春干此后,曾经到摩达岭的云霞寺设教,“弟子释褐而去者,颇不乏人。”

到了清末民初,教育风气大为改观,寿昌一个小县也是如此。

清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在东门万松山麓创办官立两等小学堂,民国三年改为高等小学校,四年改为屏山高等小学校,十二年归并模范国民学校,成为完全小学。屏山小学校 在本城。民国六年三月,由金知事兆鹏如今合邑士绅商议,按图摊募捐款建造。委李绅兆鸿董其事,民国八年一月兴工,民国十二年二月落成。

民初,先后从普及教育及提高技能、强化民众自治的角度出发,寿昌也先后开办过临时教员养成所、通俗教育讲演所、小学教员讲习所、贫民习艺所、女子蚕业传习所、自治讲演所和幻灯馆、通俗图书馆、露天阅报所;教育管理也由原来的人(教谕、训导)发展成为机构化管理,先后成立过教育会、劝学所、教育局。

民国以来,大兴学校。寿昌县前后共办过县立、区立和私立学校83所,除开办于民二年的私立乙种商业学校外,全为小学,小学中完全小学也仅2所(除屏山小学校外,另一所为在大同镇的砚西小学)。民国寿昌县志编纂时,除归并了2所县立小学、停办乙种商校、1所区立和2所私立初等小学外,还保留了77所学校。应当说,自此民众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胡建斌)

责任编辑: 黄倩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