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俗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文化民俗

微信扫一扫分享

逐渐失传的技艺——杆秤的制作
2016-02-21 16:29

http://jiande.qmt.routeryun.com/assets/Uploads/20160221/o_1ac1aeqbhe1m10b1jhh1a1hm5k.JPG

还记得小时候,外婆带我去买菜。菜农拎起秤绳,将秤砣划过一朵朵秤花,最后将拎秤绳的手翘成兰花指,另一只手指着高高翘起的秤尾说:“你看,我绝不会扣你秤的。”这时候,外婆就会笑开了花。

那时候的秤都是有人情和温度的,越是泛着油光乌黑发亮的秤杆,越给人可靠和温暖的感觉。如今冰冷的电子秤跳着硬邦邦的数字,买东西和卖东西的人之间不再有秤连成的交集。

如今,制作杆秤的技术正逐渐失传,懂得做杆秤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在梅城镇的农贸市场,记者找到了一位会做秤的胡师傅。胡祝师傅是永康人今年50岁,20多年前他来到梅城给人做秤。一开始杆秤的需求挺大,后来需求减少后,胡祝就经营了一家出售五金、农具、厨具的小店。在胡师傅的店铺门口,悬挂着大小不一的杆秤。这十几把杆秤皆出自胡师傅之手,最小能称量5公斤,最大能称150公斤,每一把称都很精准。然而胡祝并不看好这些秤,他说:“没人要啊。现在很少人会来买杆秤了,我基本上也不做了。”

http://jiande.qmt.routeryun.com/assets/Uploads/20160221/o_1ac1aeqbh18ugkjt4pl1lbn13mnm.JPG

胡师傅记不清是二十几岁学的手艺,那时候永康有很多人会做秤。他也是拜自己的舅舅为师,从最基础学起。别看现在的秤杆表面光滑平整,都是机器统一标准生产的,搁以前,都是要自己刨的。杆秤作为一种计量工具,精准与否是衡量一杆秤好坏的重要标准。胡师傅说:“做秤关键的是找准支点,也就是安装秤纽位置。这要根据秤杆的长度、称量规格来确定。”因为秤杆两头的粗细是不同的,如何找准支点,胡师傅有传家宝——一种类似圆规的器具。根据杆秤的长度,按照当年师傅教授他的秘诀,以一定的比例在杆秤上量上一量,就能找到支点的位置。胡师傅说他没学过怎么计算,就凭借着这套方法做了二十几年的秤。

一杆秤要装上3个秤纽,一个用来装挂钩或秤盘,还有两个装提绳。安装好秤纽后,在秤杆两端包上铁皮,一是为了美观,二来能延长杆秤的使用寿命。接着,要将杆秤悬挂起来,在秤盘中放入一定量的砝码,并在秤杆上悬挂同等质量的秤砣,待到二者处于水平位置时,标记下位置,并以此来计算刻度。为了不让这个刻度随着杆秤频繁使用而磨损,每个刻度都是用钉入秤杆的铝丝来标记。

http://jiande.qmt.routeryun.com/assets/Uploads/20160221/o_1ac1affkn1bg91a1s1od8mn6c79s.JPG

最后刷上一层油,一杆秤就完工了。杆秤携带方便,不少农村还能见到杆秤,而农贸市场和不少街头小贩早就用起了电子秤。为了规范市场、保证公平,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就陆陆续续地取缔杆秤,统一使用电子秤。杆秤的市场逐渐缩小,制作杆秤的匠人也纷纷改行转业。胡师傅也开始卖电子秤了,通过拆卸过不同类型的电子秤,他自学了电子秤的维修。他说,这是为了生计,多一样赚钱的技能。

如今,大大小小的杆秤还挂在店门口,常有人抱着台电子秤来找胡师傅修,却鲜有人来问杆秤多少钱一把。(记者 纪婕妤 通讯员 何樟昀)

责任编辑: 本网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