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下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图片频道 > 图说天下

微信扫一扫分享

靠说书讨生活的90后小伙:有我在 杭州评话就在
2017-07-02 12:45 来源:杭州网

胡达正在眉飞色舞地说书。许伊雯 摄

一身马褂,一把扇子,静木一落,帕子一拎,26岁的90后小伙子胡达站在桌子后说起了杭州评话。《隋唐》故事被他娓娓道来,声音朗朗,音容笑貌活灵活现,赢得在场的老爷子们时而一惊一乍,时而哈哈大笑。

什么是杭州评话?说白了,就是说话人用杭州方言讲历史故事。它是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南宋。

过去没有电视、网络,杭州市民聚集在茶馆听评书先生说大书、喝茶、聊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流行。现在,杭州评话的市场日渐萧条,但这名90后小伙子却因为喜欢入了这行,自2016年开始活跃在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的百姓书场,至今已有一年多。

盲人大爷

辗转3个小时赶来听书

数天前的下午,时报记者来到百姓书场,当时虽然外面下着雨,但屋内人员满满当当,不少人还坐到了屋外。来听评话的,基本上是老年人,费用也相当低,3元听一场,两个小时还有空调茶水供应。这3元钱全归说书先生所有,社区还每个人头贴5角钱。一场书有40多人来听,评话先生一天能有百来元收入。

“我们这里从闲林、笕桥、丁桥、萧山过来的都有,有的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有的人直接打的过来听。”陈大伯说,年纪最大的听众90岁了。

胡达站在高台上,举手投足间拿捏历史大局,眉飞色舞间尽显风云变幻。

坐在最后排的洪大爷是个盲人,今年80岁。他上午10点多就从萧山出发,辗转前来书场还是迟到了10分钟。“很好!讲得很不错。”他不会想到,眼前的说书人竟是个年轻小伙子,“我还以为他有50多岁,听起来很有经验。”

从小耳濡目染

从听书人变成说书人

胡达从小接触中国古典文化,“从幼儿园开始,看六小龄童演的《西游记》、1993年版的《包青天》,在外公外婆的耳濡目染下接触京剧、越剧……”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样,胡达不仅看,还对着电视模仿、表演。或许生就这份天赋,有时候他自己都奇怪明明英语学得那么累,但是看一遍历史原著就能记个八九不离十。

2006年,西一社区的百姓书场创立以来,胡达就成了这里的听众。10多年间,从听书人变成说书人,则始于2010年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一次,胡达参加了一个免费公益活动,深入接触了杭州评话,从此师从杭州评话传承人王超堂。为此,他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承堂”,意为“继承、传承”。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打磨,去年,胡达站上了百姓书场的讲台。

“自己的评话生涯才刚刚开始哩,这里面妙不可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胡达翻出一张照片,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他写的说书内容。“我们称这叫‘打书’,我一般先在网上买评书参考,再按自己的思路边说边修改,有了灵感再往里面加新的内容,所以每次讲都会不一样。去年《隋唐》我说了52天,今年就可以说两个月了。”胡达说,“这些东西都是心血,有时候‘打书”打到凌晨两三点,但只要有书说,我就高兴!”

作为百姓书场最年轻的评话先生,胡达对杭州评话有他自己的理解。“说书也要讲究与时俱进,之前杭州的徐筱安老师就提醒我‘武松打虎’的漏洞,老虎都扑过来了,武松怎么还有时间做出脱衣服的动作?”

杭州评话,或许会成为胡达一辈子的职业。他说:“我只能说,有我在,杭州评话就在!”

静木一落,扇子一挥,隋唐英烈们在小伙子的弹指眉宇间又开始出场了。

记者 许伊雯 通讯员 潘层林

责任编辑: 本网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