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红网:至善人性的背后是救助制度的沦陷
2009-09-17 06:17 来源:红网

    12年前,在歌乐山烈士陵园(现属于重庆红岩联线)当管理员的唐珍玉从一对陌生老人手中无意接过了一女婴,不料女婴竟是脑瘫儿。但12年来,唐珍玉和丈夫依然对养女不离不弃,并花费了约30多万元为她治病。昨日,唐珍玉夫妻俩希望养女的亲生父母能在看到报道后告诉他们,孩子的脑瘫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以便医生能对症下药。(《重庆商报》9月16日)

  

  感动再一次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深处、人性至善的一面。生命、疾病与至善的人性没有抵触,只不过需要我们去反思这样的感动意味着什么,并且发掘它背后的意义。

  

  人口众多的中国,尽管某些疾病患病率不高,但基数还是很大。一些特别的疾病也会不幸降临某些人的身上,“脑瘫”就是其中的一种。尽管不是脑死亡,患者有一定意识,但对于监护人来说,的确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新闻中的主人公夫妇无疑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用无数个日日夜夜诠释着世间大爱。尽管12年来,唐露这个小女孩只是偶尔会喊‘妈、爸、哥’,最喜欢听的歌曲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至少这种感觉是真实的,真切反映了唐露的意识。

  

  对生命的不离不弃,本来就是人性的一面。然而,时下许多年轻夫妇、或是一些生活条件低下的夫妻,在生育下一代后便无奈并无情地把他们给抛弃了。而当中,身患先天性病症的婴儿群体更是被抛弃的首选。有些只是暂时的寄养,有些则永远没有机会与父母相认。这样的结果究竟是谁的错呢?有人称,主人公的精神虽然可嘉,但不提倡,国家适当立法对于患病的这一群婴儿实施得当的“人道毁灭”才是合理的。写到这里,笔者的心不由地颤抖了一下。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一个生命,某些人能够如此狠心(尽管有时候是无奈之举)。

  

  谴责总是苍凉的,道德只不过是一个底线,最终还是需要法律以及全社会来共同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完善医疗制度、完善孤儿院的条件以及寄养领养制度,或许才是一个需要努力探寻的方向。

  

  生命的来临虽然不可选择,但珍惜生命坚定生活下去的权利却应该被尊重,哪怕是一些没有脑意识的病患。感谢唐珍玉夫妻给我们带来人性至善的一面,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我们感动,更是在延续一种伟大的精神,不过,在救助弱者的路上依然风雨交加,在他们身上我们亏欠的太多太多。

 

[作者:张东宁]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