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红网:新闻出版业改制,让不会游泳者淹死
2009-09-23 07:26 来源:红网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近日透露,国家将对那些效益较差、资不抵债、人才缺乏、发展难以为继,或者存在严重违规行为单位,决心停办退出一批。截至目前,已有49家党报党刊集团实现宣传编辑和经营业务相分开。(《中国青年报》9月21日)

  

  在我们开始试水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不少国有企业基本已经处于气息奄奄的状态,毫无发展前景可言。事实上,也正是这种普遍具有的依赖性,使企业大多缺乏基本的市场竞争力导致的经济效益不佳乃至濒临破产的尴尬,才成了促使决策者们下决心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三十几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转型、改制淘汰了一些企业,但也挽救了不少企业。因为转型和改制,企业在经营方式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生产经营方式更加灵活。而且自生自灭,带有背水一战意味的生存现实,也让不少企业的经营者不得不破釜沉舟,也因此成就了不少现时下在国际上都响当当的大型国有企业。

  

  与工业、商业企业相比,新闻出版单位则由于政宣的需要,几乎一直处于政府的完全哺育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就必须要有市场时代,适合市场规律的新型媒介,既要达到既定的政宣目的,又要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止于脱节甚远,因此,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型改制就是势在必行的事儿。这种必然和一些悄然的变化,完全可以从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媒体的生存现状的鲜明对比中看出来。在此语境下,新闻出版总署开始着力进行新闻出版单位整改,促进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型改制,可以说,既符合现代政宣理念的要求,也符合新闻出版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该说,作为一个大胆的尝试,推动新闻出版单位的改制,使之与党政机关逐步剥离,以市场为现实背景,促进新闻出版单位实现良性运转,思路是不错的。但窃以为,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面前,新闻出版总署对于新闻出版单位的市场进出,尤其是退出,却绝不必操之过急甚至大包大揽。

  

  以市场效益和发展前景作为准入的一个必要条件,则无论如何,对于新闻出版单位的现实生存尴尬,板子不能仅仅只打在出版单位的屁股上。事实上,不少新闻出版单位之所以资不抵债、效益较差,问题还在于党政机关本身。一方面,圈养式的完全财政拨款支持,让这些单位本身失去了生存竞争的源动力。而另一方面,出于政宣工作本身的需要,不少地方党政机关的思想解放工作可以说仍然是底气不足,丝毫不敢放开对新闻出版单位的绝对掌控。从人员的选用,到信息资讯的筛选,再到资产的投入、使用等等,新闻出版单位几无任何主动权。如此“市场”,毫无效益可言,又何从谈起效益不佳?如此说来,对那些现实经济效益较差的新闻出版单位,一棒子打死直接叫停,似乎不是很科学也显然有失公允。

  

  尽管新闻出版的官方改制始自今年初,但在经济发达地区,不少的新闻出版单位,其实早已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暗中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而毫无疑问,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报刊杂志,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新闻出版单位,大多还只是习惯于圈养式生存。相比之下,在市场准入的门槛前,自然显得“弱势”。对此,新闻出版总署的态度决不能就一棒子打死,把人家彻底挡在市场的门外。毕竟没有试水,哪里知道水的深浅?没有试水,哪里知道水性的好坏?

  

  市场的基本法则是优胜劣汰,不会游泳的鱼必然会被淹死。但不给丝毫公平试水的机会,首先就违背了市场的原则。既然新闻出版事业的未来走向是市场化,那么,新闻出版总署则只须在入口上下点工夫,把好入口关。而对于退出机制,则无须过多干涉。与其主观地一眼就把人看穿,不给丝毫的退路,倒不如先敞开门户,让它们去放手一搏。

 

[作者:刘长锋]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