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骨灰顶包案源于对社会伦理的无所畏惧
2009-10-18 09:38 来源:红网

    在本山大叔的“忽悠”下,铁岭成了一座颇具喜剧细胞的城市。但这一次,发生在这座城市“骨灰顶包”的恶劣事件,却足足带给人一出黑色闹剧。


  
  1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死者尚未火化,家属却已拿到骨灰。当地官方的说法称,是“火化工责任心不强导致,赶着去参加饭局,只是个案”。曾有先人在该殡仪馆火化的很多市民不能接受这一说法,希望清河区政府能彻底调查,给群众一个交代。


  
  涉事民众之所以不接受“个案”的说法,或许源于此前就有类似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只不过基于双方掌握信息的不对等地位,民众一时并未找到揭露真相的机会。而此次顶包案则印证了一些民间传言不虚,这好比一个导火索,点燃了民众“新账旧账一起算”的怒火。


  
  笔者分析,涉事民众的心理,此刻或许是矛盾的。他们既希望掀开火化黑幕的冰山一角,但又无不愿承受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若果真屡屡跪拜的不是自己的先人,他们的哀思何处安放?不得不说,当领袖从神变成了人,当社会塑造的楷模从天上跌至地面,民众的信仰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危机,可以信赖与膜拜的对象不断窄化。现在,向先人倾诉衷肠、表达思念的愿望,又被横亘在眼皮底下的造假坏了心情,皆因失责者对伦理道德应有的敬畏化为一场儿戏。


  
  更为严重的是,就在逝者家属承受巨大悲痛寻求真相之时,当地官方未经深入调查便脱口而出的一句“个案”托辞,不但将大事化小的“保乌纱”思路暴露无遗,也让强势阶层与普通民众互信缺失的矛盾焦点迈向更加难解的深渊。


  
  可以想见,“骨灰顶包”案激起的民愤会在“死无对证”的现实下逐渐偃旗息鼓,但让人不得不思考的是,人如何建立起对规则应有的畏惧?过去的一段岁月,我们一直都沉醉在“大无畏”的赞歌里,“敢叫日月换新天”;后来我们慢慢明白,社会倡导的无所畏惧,应该是对真理的探索,对事业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而绝不是对法律的藐视,对伦理的践踏,对舆论的嘲弄。


  
  不得不说,当火化工的“无所畏惧”受到主管官员保护态度的误导,这给了其他火化工什么样的消极暗示?“上下相护”背景下仓促出炉的“个案说”,如何取信于民?火化作为垄断经营以及其背后强势的主管权力,更应有所畏惧。这种畏惧,不仅仅是基于道德自律,更重要的是有一种能制衡他的社会制度性的力量。当他们行为出格,侵犯到其他人正当利益的时候,他们就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才能真正对其构成威胁和震慑,使他们不敢思出其位,行出其规。

 



责任编辑: 陈晓波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