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红网:抄袭案频发,学术还能不能自救呢
2009-10-18 09:46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主编的《历史的选择》一书,系国家“985”工程二期项目“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课题的一个成果。其中一篇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许燕撰写的名为《30年中国新闻文体变迁》的论文涉嫌多处抄袭《新时期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研究》,部分内容甚至原文照搬,只字不改,而且无参考文献。《新时期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研究》是许燕的同门韩元2006年6月完成的博士后出站报告。(10月16日人民网)


  
  有谁计算过,这是今年曝光的第几桩学术不端事件?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兴土抄袭案、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抄袭案、湖北工业大学教师胡春林硕士学位论文抄袭案、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抄袭门……记性不好,请恕在下不能一一列举。


  
  在学术抄袭案面前,我早已神经麻木,没有耐心再去关注那一桩桩一件件丑闻。不过,有一个问号在我脑中越描越大:那些抄袭者长没长心眼?偷盗行为无法掩人耳目,这该是小孩子都懂的常识,学术偷盗——抄袭——很容易暴露,你的论文总要发表,发表之后总会有人看,这就很容易被原创者或其他读者指控。况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这次抄袭事件发生在同门之间,可见抄袭者颟顸到了何等程度。


  
  在当前的学术界,学术的正气与腐败已经不适合再用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来比喻了,学术的公信力已然沦陷在公众鄙夷的眼神中。一些学者肆无忌惮地抄袭他人成果,胆大妄为到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步,既不把学术尊严、学术诚信放在眼里,也不把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放在眼里。我很纳闷,这些人有“胆识”顶住为千夫所指的风险,为什么就不能冷静地坐下来做一点真正的研究?即便成不了大师级学者,起码应当守住作为学者的最后一条界线。


  
  这群戴眼镜的家伙根本上缺乏自律精神,看不出道德规范在他们内心有多么重要的位置。相反,他们把学术道德看做一团橡皮泥,必要的时候会捏成装潢脸皮的漂亮面具,以道德高尚标榜自己,不必要的时候则弃之如敝屣,毫无愧疚之感。外界也鲜有有效的约束,虽然教育部和高校都制定有所谓的学术规范,但有几个人会认真对待?《著作权法》有对“剽窃他人作品”的相关认定,却没有刑罚办法。如果不慎东窗事发,抄袭行径被人揭露,抄袭者经常被包庇,即便被惩处,多是被原单位辞退,换家单位接着干,很少受到实质性的惩罚。君不知,有关机构仅认定西南交大黄庆论文抄袭就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惩治学术腐败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学术界即将腐烂成一片垃圾场。公众对学术的信任、对学者的尊重可能降到了空前的低点。一个民族的进步仰赖学术的创新成果来推动,当公众等待乘坐学术牵引的机车奔赴前程的时候,他们却沮丧地发现学者们懒懒散散、偷偷摸摸,从未意识到自身的使命所在。面对接二连三的学术腐败事件,公众失望而又无能为力,他们总不能把那些学术腐败分子拉出来暴打一顿吧。


  
  挑战学术底线的现象频发,学术界还能不能自我救赎?既然当前的学术体制是行政主导,那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有没有应对策略?今年年初,教育部长周济放狠话说: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一票否决”,“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现在看来,这些狠话并没有产生应有的震慑作用。如果教育部门不作为或作为无效,那能不能就此放权,让学术界尝试自治,以学界中人自身的智慧为学术刮骨疗毒?

 

 


责任编辑: 陈晓波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