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面前能否城乡平等
2009-11-10 08:35 来源:红网

  北京大学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凭知名人士的推荐信便可获得一流大学的招生面试资格,从此不再是纸上谈兵。(11月9日《中国青年报》)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和前几年开始的高校自主招生一样,初衷都是为了弥补高考这种选拔方式的不足,减少一些成绩优异或是特别优秀的学生因为高考发挥失利而不能被大学录取的几率,这对于尽可能多的吸纳人才而言当然是皆大欢喜之举。只是这些高考之外的选拔方式总是有意无意地在践行着这样一种逻辑“高考之外的各种招生方式,城市学生更占优势一些”,这句话是北大一位负责招生的人士在7月22号的《新闻会客厅》中讲的,他还说“不是因为他是农村学生还是因为城市学生我们就招或不招,而是因为他受教育的程度本来就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谁叫你生在条件比较差的家庭呢”。


  
  这位同志似乎不知道中国富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普通工薪阶层或是农民伯伯,他们无力在供养子女读书之余还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培训班,他们竭力操劳也难以支付一架钢琴的高昂价格,更别谈让孩子从小跟名师大家学艺。而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更是让许多农村中小学连个像样的运动场,连一位合格的英语老师都没有,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也忍不住疾呼“农村学生是输在了起跑线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已使城乡教育出现了分化,农村孩子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才能和城市孩子争夺一所大学的“入场券”。高校为何不顾这一严峻事实,而在谈到高考之外的选拔方式时一口一个“家庭条件好”、“学校条件好”,难道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处于劣势就是应该的,就是无可厚非的吗?高等教育这一公共资源何时变得只有少数有钱有权阶级才能享受的?


  
  北大推行“实名推荐制”的初衷是好的,至于具体实行起来能不能确保公平公正而不受权力寻租和徇私舞弊的干扰也暂且不论,只是它从一开始就没能逃出“条件优越论”的怪圈,没有考虑当前基础教育城乡分野的国情。假如两个学生都是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一个家庭优越钢琴达到八级,一个家境贫寒并无其他大赛证书,按照北大推荐制的逻辑恐怕只有前者才能获得面试资格。而若面试合格,就意味着后者只有在高考中比前者多考三十分才能获得同等的录取资格。因为经济条件的差异,农村孩子就不得不更加努力地付出,以期在高考中斩获高分,为了进入心仪的大学,他们别无选择。


  
  没有人会反对一所大学更希望招进一个既会弹钢琴成绩又优异的学生,只是希望北大不要把家庭条件优越和家庭贫寒、城市和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的差别看得那么顺其自然、那么不关己事。正因为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没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是教育不公平的受害者,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更应该适当地向他们倾斜。笔者以为不论是推行实名推荐制还是高校自主招生,农村生源必须有一个硬性的比例要求。


  
  网上的民意调查显示近七成的人反对北大的这项政策,可以说中国老百姓对教育改革太敏感了,也可以说是人们见过了太多以权谋私、钱权交易、高校腐败的本能反应,他们对于没有经过广泛民意授权的改革总是充满了恐慌。人才选拔方式确有改革完善之需要,只是不考虑国情不顾及大局的改革再与国际接轨,在中国也行不通。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公众心目中是大学圣殿的代称,希望它的这项举措不会是又一次对农村学生的制度性伤害。

责任编辑: 余 锋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