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那些“蜗居”在小人物内心的双重价值
2009-11-27 08:56 来源:红网
   电视剧《蜗居》确实火了,火得有点一塌糊涂。即便没有前些天《蜗居》台词“很黄很暴力”的炒作嫌疑,它的走红恐怕也是必然的。主流舆论认为,高烧不退的房奴情绪成就了这部制作水平不过尔尔的电视剧,边缘化的舆论则在探讨它引发出的小三问题。可是,在房奴情绪和小三之累的压力之外,我分明感觉到这部电视剧渗出的一股逼人的寒气让人浑身颤动,这种寒气几乎能浸入每个人的内心,不得不与它产生某些共鸣。
  
  如果说,这些天里大荧屏里的《2012》掀起的是科幻版的末日恐慌,那么小屏幕里的《蜗居》无疑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恐怖剧。有人不无夸张的形容,看了《奋斗》,感觉故事好假;看了《蜗居》,感觉人生好假。《奋斗》也许会给人带来希望;《蜗居》一定会给人带来绝望。
  
  为什么会有绝望的感觉,那是因为一个“好人”在不自觉得堕落为一个“坏人”的过程中,她每一步的选择都能找到看似恰当的理由,每一步的选择都与生活的被逼无奈相关。简单地复述这个故事的主线:一对贫贱夫妻,一对“白手”情侣,似乎其乐融融。一切改变都是从姐姐海萍四处筹首付款开始,四个人被生活推向无法掌控的轨道,又似乎都因第五个人宋思明的出现而逆转。在这个故事中,除了贪官宋思明,其他人物都是芸芸众生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如同奔波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你我。在生活的无奈下,这些“小人物”内心挣扎着的双重价值让观者有种钻心的痛。
  
  以姐姐海萍为例,她的故事呈现应该算是主流价值所推崇的样本。名牌大学毕业的她渴望阶层流动,在阶层翻身的过程中她崇尚“做人要靠自己”,她也不止一次地向妹妹海藻灌输“做人要靠自己”的价值观。可是在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在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独自抗争时,她也欣然接受了宋思明的帮助:海萍失业,间接通过宋的介绍做外教兼职,意外打开了事业局面;丈夫苏淳也因宋的出面而免受牢狱之灾,反而被单位提拔为科长……
  
  对于姐姐海萍这样的角色,很多网民评论她是“虚伪的坚强女人”,每天靠唠叨发泄着各种愤怒,也间接地断送了妹妹海藻的幸福。即便是本质上的“伪坚强”,这也没有影响她作为一个正面教材出现在故事中,她的故事就是为了引导众人,抓住机会不放弃、靠自己坚持努力拼搏才能获得成功。其实生活只需要一种积极态度,追求什么,人生就离什么不远了。你能对外展示别人看到繁华,只有那一片繁华下沉重,外人感受不到。
  
  在我看来,这片繁华下的沉重便是内心挣扎着的双重价值观。对于绝大多数善良的普罗大众而言,大家都有明确的是非观:我们旗帜鲜明地痛恨类似于宋思明这样的角色,可是当你真的走投无路时,又希望有贵人出手相助,哪怕这个贵人是魔鬼或是天使。“哲学是高尚的,现实是沉重的。”如果仅仅是口头投票,相信每个人都会选择高尚的哲学,可当你真的置身于海萍的困境中时,谁敢保证自己会轻易说出拒绝二字呢?
  
  不在精神中沉沦,便在物质中迷失。屏幕里的那些“小人物”的抉择无疑是这个社会基本生存法则的体现。沉沦为“小三”那是极端,但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着海萍式的心理体验,权当将此看作是对真理正义、对人类价值挂认知的选择性失明吧。继而细细掂量,这样的选择性失误,我们是否应该将全部罪过都推给个人呢?在当今这个价值虚无、危机无所不在、财富观念至上的社会里,一个小市民又能进行怎样彻底的抗争呢?在这样的俗世里,不可能指望每一个小市民都成为索尔仁尼琴、肖斯塔科维奇之类的“圣者”!
  
  所以,真、纯、善等品质的重建仅仅靠口号是喊不来的。不夸张地讲,在一个福利制度底下的社会,每一位普通人的道德观中都带有些许“分裂症”。在这样的时代里,每个人似乎都可以找到“身不由己”的理由,支撑你抉择的力量便是那些“蜗居”在内心的双重价值,这又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责任编辑: 余 锋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