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甘当看客的我们终有一天也会死于冷漠
2009-12-17 08:34 来源:红网

12月15日《江南都市报》报道,南昌市迎宾北大道发生交通事故,一名骑摩托车的男子被撞得头破血流,倒在绿化带旁不停呻吟挣扎。因无人报警,该受伤男子躺地近四十分钟后气绝身亡。

还在十九世纪,以研究中国文化见长的美国人明恩溥就说了一句足以使天下所有龙的传人读来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警世通言:中国人对于外人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别的国家无法望其项背。换言之,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限黑暗的也是人心。(雨果语)果不其然,一百多年过去了,悲剧在这个国度继续上演。

有一种叫做冷漠的罪恶,在一个绵延了数千年的“深沉、博大、质朴、精深”(辜鸿铭语)的文化基因体系里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据说,这种罪恶极具穿古透今的雄浑力道,足以达到令沧海横流、日月无光的功效。在冷漠面前,“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喻世明言成为天方夜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经典语录变为无稽之谈,“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华彩乐章渐行渐远,“知善知恶即良知”的不朽绝唱被觑为昙花一现。读罢这则令人胆寒心碎的讯息,顿觉“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换位解读智慧和悲天悯人理念对我们的国民来说,是如此望尘莫及。我觉得,这名死亡的男子就是自己,甚至囊括了现在所有为生计劳碌奔走、苟活尚存的人群。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说,追腥逐利、见利忘义的不古世风,已经让“虽万千人,吾往矣”的侠义情怀变得遥不可及,物欲横流、狗苟蝇营的“文明”世道已经使我们的感恩回报美德、团结互助精神荡然无存,成为专属于史空的记忆,那么很不幸,由于冷漠罪恶的存在和驱使,我们的民众还是最适宜“充当示众的材料和无聊的看客”。(鲁迅语)哭泣的历史,总可以在现实中找到过去的影子。今天,这名男子替我们死了,我们的常态本能反映却是:“下一个又轮到谁?!”

有一种叫做冷漠的罪恶,在神州华夏的劣根“酱缸”百花园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传说,这种罪恶不拘一格,颇有“杀人不见血”、“行凶不留痕”的威力特色,这着实令刀枪棍棒直至核武器等所谓“家伙”黯然失色。自古德性即知识。冷漠却是一种货真价实、不折不扣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它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自利红尘作伴,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不仁狼狈为奸,欣喜于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海枯石烂,习惯于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之道混为一“潭”。漠视忽略这种罪恶,将是大错特错。它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不可胜数。君不见,那一群群长着黄皮肤黑眼睛的“沉默大多数”?!如果说报道中的男子不是死于车祸,而是死于冷漠,那么凶手应该是那群自认无关痛痒、自觉无动于衷、睁一眼闭一眼的残忍冷血看客,其中或许就包括你我。今天,我们集体“杀死”了这名可怜兮兮的男子,忽然有一天,我们也可能有幸成为“因果报应”的宿命摆布的一枚棋子,纵使疾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也悔之晚矣。

《丑陋的中国人》的作者柏杨认为,“要复兴我们的民族,要从认识我们的缺点,改正我们的错误开始”。《随想录》的作者巴金建议,“摘下面具,掏出良心,弄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拒绝这种叫做冷漠的罪恶是何等的畅快而艰难,“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是如此深邃而浅显。只有牢牢记住这场悲剧的人,才会阻止悲剧的重演。

责任编辑: 余 锋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