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缢死杨元元的那条毛巾不仅仅是贫困
2009-12-17 08:39 来源:红网

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被发现在宿舍卫生间内用毛巾上吊自杀,悲伤至今难了。

杨元元在武汉大学念书时,因拆迁失去住所的母亲就来与她同一个宿舍。考上研究生后,依然携母上学,但这回运气不佳,学校要求在外租房,因此产生纠结。

于是舆论哗然,直指杨元元死于学校的冷漠,又或曰死于贫困。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看起来,海事大学没有像武大一样,为杨母入住开方便之门,缺乏温情。但作为学校,有自己的管理制度,杨元元的室友因杨母的到来难以忍受,被迫更换宿舍,校方不能不考虑制度的刚性。

一个成长中的人才意外夭折,谁都不愿见到,杨元元之死值得反思。但一味指摘校方或是怪罪于社会,也难说是开对了药方。就像不能因为张在元教授的不幸遭遇就痛骂武大的无情一样(杨元元一事恰恰见证了武大的宽容),也不能以为找海事大学究责就是站在弱势的一方,站在了真理一边。

武大能,海事大学为何不能?要看到的是,武大的做法只是一个特例,并没有普适性与必然性,不能指望特例成为惯例。校园里不乏贫困生,各有各的难处,要想对每一个要求特事特办,恐怕也不现实。

杨元元死前慨叹,知识未能改变命运,成绩有什么用?

的确,之所以读书,是寄望于知识改变命运。但应该明白的是,知识不必然改变命运,还要活学活用,抓住机遇,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式的改变命运。以为一读书就能富贵,是对知识的误读。

从杨元元的人生轨迹来看,她毕业后还是找到了几份工作的,动不动就盖上就业难大帽,也于事无补。用杨元元的话说,她几个学师范的同学在上海工作,收入很高,令人羡慕,悔不该没念师范。因此,杨元元之死,也不能简单地归结到就业难。

当然,如果杨元元家境好,可能不会有与母亲同住宿舍之类的尴尬,但贫困不应是让人自杀的理由。她与弟弟在家庭困难的情况下,分别读到硕士、博士,国家的助学贷款设计是起了作用的。她携母上学本来体现了一种克服困难的可贵精神,令人感动,可惜,最终倒在这个难题上,没有跨过这个门槛。

与其说,校方拒绝杨母入住让她精神崩溃,倒不如看作是携母上学的本身让她压力很大。租房增加了支出,生活更显困顿,看不到希望让她悲观。校方的举动,或许是压垮她的一根稻草,应不是根本原因。

杨元元之死无疑令人痛心,但如果只盯着“贫困”与“冷漠”,并不能消除下一个杨元元,反会误导张元元、李元元们动不动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因为杨元元携母上学的本身,很难说没有受媒体“背母上学”“带着癌症父亲”上大学之类新闻的影响。

有因贫困自杀的,也有“不差钱”的自杀者,如湖南武冈市副市长杨宽生之类的官员,以及一些白领,这种新闻并不鲜见。可见,如何面对困难,应对矛盾,倒是杨元元、杨宽生给我们的共同课题,无关贫富贵贱。

想起南师附中副校长周俊的一番话,“北大所说的偏和怪决不是一般的突出,如果一个学生仅一门特别强,其他都相当弱,这个人才首先就是不健全的,在如今各种知识互相交汇融合的时代,今后的发展肯定会遇到问题。”顺着言之,如果只会念书,没有健全的人格,就是摆脱了贫困,也不能保证不会因别的问题让人生“短路”。

杨元元本可以不自杀,从长计议人生;她母亲可以跟她住,也可以不跟她住,也可以在外面找些零工;杨元元也可以先养活自己,成家后再立业,不必然为了理想舍命读书。这不是无情的空洞说教,人生真的有多种选择,不应是一根筋的零和游戏。

当然迫切希望社会的保障能更健全,不致有“背母上学”之类的艰困,人人能安居乐业,心想事成。但贫穷、疾病、灾难的侵袭既然无法摆脱,就惟有坚强的面对现实。不怕艰难,奋发图强,是我们这个民族坚韧的传统,得以世代存续的根本。“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不去抱那种“特例”下的希望,就无所谓失望。在无法借助外力时,那就自己顽强承受,绝境求生吧,自救总比自尽要好。这或是我们能够找到的脱困疗法。

责任编辑: 余 锋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