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十月围城》,简单的信仰昂贵的民主
2009-12-29 08:50 来源:红网

《十月围城》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其深刻的主题、宏大的场面、精彩的格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同期的《三枪》和《刺陵》让郁闷的观众别无选择,只好对《十月围城》孤注一掷,还好陈德森导演并没有让观众失望,突破了国产电影“场面+明星”的怪圈,虽然电影的英雄都牺牲了,但却给人以希望,让人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孙中山在《十月围城》中说:“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牺牲,而这牺牲,我谓之革命”。这就是孙中山的革命信仰,也是无数革命党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信仰。可《十月围城》中的主角并不是有着坚定革命信仰的革命党人,他们仅仅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即使是到了民族危亡的紧要时刻,他们也很难懂得民主二字的含义。

他们没有革命党人民主共和的理想,也没有学生们激进的思想,他们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信仰担当起了保护国父的责任,然后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要保护的对象是何许人也,其实他们也不在乎他是谁,因为最简单的信仰才能让人纯粹,才能让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这恰恰是《十月围城》的成功之处,如果电影的主角换成了为保护国父而牺牲的革命党,那么《十月围城》就变成了《建国大业》的前传。只有真实的电影才有生命力,如果只是一味的说教只会让人反感,陈德森导演匠心独运,没有让《十月围城》重蹈《建国大业》的覆辙。

人性都是不完美的,《十月围城》中的英雄也是出于不同的目的而承担起保护国父的目的。无恶不作的赌徒全力保护孙中山,是出于做父亲的责任;乞丐公子全力保护孙中山,是为了报答李玉堂的恩情。马戏班主女儿全力保护孙中山,是为了完成父亲遗愿;人力车夫全力保护孙中山,是出于对老板的感恩;李玉堂全力保护孙中山,是出于对朋友遗愿的尊重。真正出于对民主的信仰而拼死保护孙中山的人却只有李重光和陈少白两个人,然而真正的革命党在保护孙中山过程中又显得是那么的无力,李重光被杀的时候连还手之力都没有,陈少白虽然勇敢但是见血就晕。然而,陈少白的学生阎孝国之所以对“孙贼”穷追不舍也是出于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他和陈少白一样都怀揣着救亡图存的伟大理想,只是他们为了这个理想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阎孝国临死前的“学生已报国恩!”让我们不得不敬佩,可惜的是这样爱国的将领选错了方向。

《十月围城》这种非主旋律的描述恰恰最接近历史的事实。并不是每一个英雄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的,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凯旋而归,希望自己能回到家人的身边。牺牲并不是他们的目的,而只是为达到目的而做出的一种选择。教科书里的英雄只活在书本中,真正的英雄是活在战场上的。没有人不恐惧死亡,但是真正的英雄敢于正视死亡,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民族的希望而牺牲了自己,伟大的不是他们牺牲的结果而是他们在危难时刻舍己为人的精神。《十月围城》里的义士们都没有想到最后的结局,他们后幻想着明天之后回到家里继续自己的生活,然而在紧急的情况下他们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使命,这才是真正的人性,也是陈德森导演对英雄主义最深刻的解读。

在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众位义士的牺牲保护了国父,保护了民主,挽救了中华民族。这样的大团圆结局和之前激烈的保卫战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是一般的导演或许也就止步于此,但是陈德森却用了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革命的成功。《十月围城》可以说是对鲁迅的《药》的另一种阐释,众多的英雄舍身保卫国父,但是这些牺牲的英雄连国父是谁都不知道,这样的意味和《药》中的“人血馒头”不谋而合。孙中山的革命理念深入到了革命党人的内心,然而却和普通的百姓距离甚远,革命党人的鲜血竟然被百姓用来做人血馒头,而为革命牺牲的百姓却连革命为何物都不知晓。陈德森的电影和鲁迅的文章一样值得人细细品味。

责任编辑: 余 锋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