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长江日报:“骂”和“奖”都不是舆论监督的常态
2010-03-22 08:03 来源:长江日报

常州一网友去年7月在网上发帖骂该市环保局长不作为,必须引咎辞职。今年3月11日,常州市环保局同样通过网络发帖,对这名叫“认真”的网友发动“人肉搜索”。3月15日,网友“认真”来到了常州市环保局,不过,他并不是遭遇到“网络追捕”,而是获得了常州市环保局长周斌亲自送上的2000元“网络监督奖”。(《郑州晚报》3月18日)

这件事情虽然不大,却可以作为舆论监督的一个典型案例。网友四处发帖骂环保局长,指名道姓地让其引咎辞职,非但没有像某些地方那样遭到冷遇和报复,相反还获得了2000元的“网络监督奖”,真是让人大感意外。也难怪这名叫“认真”的网友在领奖现场,非常认真地为自己太过“刻薄”的话向周斌表示了歉意。

其实网友既没有误会环保部门,之前说的话也算不上过激,应该这样理解,很多时候市民似乎还不太适应来自政府部门的热情和谦虚。网友骂帖中反映的河道污染问题,得到了环保部门的证实。群众反映情况屡次三番地得不到解决,相关部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也确实让人难以认同,这不就是不作为吗?作为主管领导,群众不满意局长的工作,点名让其辞职,也是非常理直气壮的事情,怎么拿了个奖之后,就成了误会,过激了呢?

骂,并不是舆论监督的常态,靠“刺激”个别官员也解决不了所有的环境问题。同样道理,“奖”其实也并不正常。公民监督政府,指出政府部门工作上的失误和不足,是一种权利,不需要额外的奖赏。更何况,无论是环境问题还是其他公共事务,根本上都事关公民自身的利益,公民决不缺少监督政府的动力。如果政府部门有缺点做错了事,而公众却不愿意指出来,真正应该反思不是该不该奖励,而是民意通道是否畅通的问题。

在“骂”与“奖”之间,凸显了政府部门选择性对待舆论监督的思维,即根据政府形象甚至官员个人声誉等自身利益来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这等于是变相地鼓励民众以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诉求,虽然能获得偶然的个案解决,却难以复制。像河道污染这样的事情有许多,公众不可能都以骂局长来寻求解决吧?从某种意义上说,给网友发“网络监督奖”更像是一次危机公关或形象修饰,而非管理美德。(吴龙贵)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