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谁该为文物修复人才的缺失“埋单”
2010-09-01 08:24 来源:红网

 

据2005年全国馆藏文物腐蚀调查统计,全国文物系统2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问题。而全国承担文物修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500余人,以每人每月修复1件文物计算,仅修复全国现有的破损文物,至少也需要上千年。(8月30日《光明日报》)

看到这则新闻,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若干年后,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因为退休或者离世,谁来修复、拯救这些文物?若是这些文物挖掘出来后却面临无人修复而慢慢毁坏的尴尬境地,将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弥补的罪过。

偌大的中国,13亿的人口,承担文物修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500余人,在当今的环境下,他们就像这些文物一样稀缺与珍贵,但却面临人才断层,后继无人的“悲怆”局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困局?

文物珍贵,专业技术人才也同样珍贵,但是国家却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报道中这样描述到:“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和博物馆里并没有专门的文物修复培训机构,虽说也开办了与文物保护相关的专业,但与实际工作需求相比,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缺失,是导致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员断层的直接原因,一方面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一方面我们的培养却出现了缺失与空白,陷入这样的“怪圈”,却只能“爱莫能助”。如果有人想学,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却是成倍增长,若是有人能够指点迷津,将会少走很多弯路。

文物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若是国家能够在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上下大力气,投入更多的经费与精力,将人才的培养提到议程上来,那几千万件珍贵的但是残破的文物就不会被“冷落”在库房中,暗无天日。若是人才的断层将一直持续,那么当这些残破的文物因为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化作尘埃时,将是我们的悲哀与罪过。

国家的人才培养上缺失是一个原因,社会的风气也是一个原因。文物修复的技术人员,整天面对着这些“破铜烂瓦”,修复起来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他们就像苦行僧一样,需要耐得住寂寞与清苦和超时空对话,但是现在社会的浮躁气息,有谁能耐得住寂寞?有谁还愿意去学这些“不挣钱”又“无聊”的工作?即便很多大学相应地开设了文物保护相关专业,培养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有多少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这样一个“超冷门”不好就业的专业?

整日弥漫着的“房价”、“物价”、“孩子”、“车子”将现代的人束缚得只剩下一副躯壳,每天都为茶米油盐酱醋奔波,为衣食住行操劳。而文物修复工作,耗费时间久,整日在幕后修修补补,修补一件文物少则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得到的实在利益却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就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乌托邦。当这个社会的风气弥漫着这样浮躁而急功近利的气息时,谁还会有这么崇高的精神信仰将文物传承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

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国家的关注,需要社会的支持。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将文物的修复工作传承。当老一辈的绝活没有人继承时,当一件件文物逐渐在我们的忽视下消失时,我们就真的成了历史的罪人。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