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公共信息平台亟待建立
2011-03-20 08:32 来源:红网

自3月16日始,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先后出现食盐抢购潮,抢购潮从沿海向内陆迅速蔓延,不断升级,态势愈演愈烈。对此,全国各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增加食盐供应的同时纷纷出面澄清谣言。卫生部提醒民众碘盐不具备抗辐射功效,商务部称全国食盐储备充足、将严查造谣,中盐总公司则表态有信心两周内恢复正常供应。

此情此景,我忧心之余更是不乏信心:抢购食盐风潮定会过去,市场秩序也必将恢复平稳,而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只是,它所留下的许多警示,仍必须慎重对待。尤其是,伴随非典时的抢购板蓝根、甲流来袭时的抢购大蒜等类似事件的频发,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以极其权威的信息集中告知民众,消除疑虑,纾解社会恐慌情绪,变得至关重要。

审视民众抢购食盐的这一行为,无非基于两点,一是担心日本震后的核危机致使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故提前备些早些时候没被污染过的海水提炼出的海盐。二是听闻传言食用碘盐可以防核辐射,购买回来以备药用。然而,事实呢?其一,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电站危险并没有扩散到周边国家,更没有污染食盐生产。其二,我国盐业资源相当丰富,现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80%以上是井矿盐(而非海盐),而加碘食盐需求每年仅为800万吨左右。

至于加食碘盐可以防止核辐射的说法,更是经不起推敲。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规定碘盐的碘含量为30毫克/千克,按人均每天食用10克碘盐计算,可获得0.3毫克碘;所以,要想吃盐防辐射,成人需要一次摄入碘盐约3千克,远远超出人类能够承受的盐的摄入极限……即便如此,民众却纷纷相信加碘盐可以代替碘片,食用碘盐可以预防辐射,甚至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抢购食盐。

追根溯源,这些不胫而走的误导性消息,最初通过论坛、微博等渠道迅速传播,而后经由网络大规模蔓延和扩散。期间,虽有网民和部分媒体自持理性,自行搜集了关于预防核辐射的部分材料,采访了一些专家和权威人士,借以及时提醒不要跟风抢购,只不过,相对零散的信息、个体的势单力薄终究难敌集体性的恐慌和焦虑。不同社会群体、地域获取信息量的差异(一些老年人基本不上网,看电视报纸也比较少;许多偏远地区人士只因远在外地的一个亲属电话的好心告知,便信以为真)表现出严重的不对称特征。而权威信息的匮乏、并非专业的判断和分析得出的认识,直接降低了对于来源不明消息的基本甄别能力,进而导致盲目的抢购行为,使得社会上至今弥漫着恐慌情绪。

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呈现出极不对称性。不是信息传播的速度过慢,而是极其便捷的信息平台上权威、有效信息来的晚,没有赶上谣言。

因而,我以为,应当尽快建立应对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公共信息平台。一是基于最为广泛的覆盖面,公共信息平台应当建立技术平台和人防平台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渠道。技术平台要尽量囊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及手机通信工具等媒介,一旦发生类似事件,第一时间统一协调发布权威信息。之所以建立人防平台,则考虑到老年人、偏远地区等相关情况。二是为了保障相关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必须建立相应的专家库。从不同行业、部门抽调专家组成专家库。三是在具体运作上,公共信息平台除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还应积极发挥科学知识普及等作用,平日里定期向公众传播一定的科学知识、灾害应对方法等。四是在管理上,可以按照现有的行政区划体系,实施分层次管理。对于专家库成员的管理,实行日常不改变其工作,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职的模式。

事实证明:谣言快于真相,灾难则愈重;真相早于谣言,事件则愈快平息。接下来,相关部门应当继续研究、分析日本地震发生后波及而来的影响,提早进行相关科学知识普及、权威信息的发布,所谓未雨绸缪。

[作者:马小龙]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