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一世活在“人场”中的周海婴虽死犹生
2011-04-08 13:35 来源:红网

周海婴先生去世了,按绍兴人的年龄计算习俗,他活了83岁(虚岁)。综合4月7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的相关消息,都突出报道了其作为名人之子的苦恼:不想活在鲁迅光环中,但又办不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场’,你明白吗?就像磁场,我被这个‘人场’控制着。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在给我压力。”

国人有讲究盖棺论定的传统,总括周海婴83年的人生路,至此,我们大致可以对其作出这样一个“论定”:他忠实地遵循了父亲的教诲——“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活得真实,低调,没有利用父亲的影响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来。终其一生,他也只是一个无线电专家和“准摄影师”(其自评),至于副部级干部、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各种各样的名誉称号,他处之淡然。

海婴先生之可敬,在于他没有像其他将门后代和名人之子那样陶醉于这些名号,并且打着名人之子的旗号“四处化缘”,为自己和家人捞取政治资本和不义之财,也就是说,不发腐败财。作为他的同乡,我对其为人处世稍知一二,刚才还与其担任名誉校长的绍兴县鲁迅中学的一位教师朋友交换了对先生的看法,朋友说,从与海婴先生的几次接触中,实实在在感受到先生的谦和、低调、朴实,全无一般名门后代的骄横跋扈之气。据当年到过先生家的学校领导反映,当时海婴全家住的是单位房子,陈设也很朴素简单。

生活在中国,如我等外人根本无法体会周海婴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可贵的是,他一生都在寻求在“人场”中突围,试图摆脱父亲的余荫,活出自己的个性和自我,坚决不做空头文学家,而是忠于自己从小养成的爱摆弄机械的兴趣选择学理科,立志做一名无线电专家。托天之福,就因为他选择了无线电专业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职业,才拥有了一份难得的个人自由,为其赢得一分本真和自然。

正因如此,他才能做成几桩有意义的事,既不失乃父之气节,又维护了乃父的形象。譬如当周令飞以“鲁迅长孙”的特殊身份毅然做了台湾女婿时激起的舆论风暴,作为父亲,周海婴没有屈从舆论压力,而是遵从儿子的选择;譬如在其所著的《我与鲁迅七十年》中顶着可能遭遇的政治压力,实事求是地披露了毛泽东与罗稷南的那段著名对话:1957年罗稷南在一次座谈会上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深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再譬如他修订了当年由“妈妈执笔,集体创作,上级拍板”的《鲁迅回忆录》,改正了不少违背作者原意,被要求改动的“左”的痕迹,于2010年主持出版了完整版的《鲁迅回忆录》手稿本。

所有这一切足以表明,周海婴先生不愧为鲁迅的儿子,他没有给先人丢脸。我深知,要做到像海婴先生这样殊为不易。做人难,做名人之子更难,从周海婴一生的经历中,国人当能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人生启示。现在,周海婴先生追随其伟大的父亲去了,他之被人记忆并不因为他的伟大,而是因为他的平凡。海婴先生安息吧!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