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不透明的财政暗渠难免污浊横流
2011-06-01 10:10 来源:红网

财政收支,形式上是政府“家务”,实质上是公众“同舟共济”。阳光普照其上、人人能见模样,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财政的核心品质。不透明,则难保增进公共利益。

我国,各级财政尝试走出政府大院为时不久。虽有人认为,这与改革开放同步,但真正起点恐怕是:1999年6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国家审计署代表国务院作上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揭示了诸多问题,社会反响强烈,从而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中央政府各部委从2000年起在政府整体预算外单独报告部门预算。

尽管,已知我国打造阳光财政起步晚、步伐小、步速缓,但数据入眼仍难免吃惊——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11年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排行榜》显示,以百分制衡量,居首的新疆仅获43.65分,垫底的贵州才得15.74分(《南方都市报》5月31日)。

榜单可信度如何?有两点表明,八九不离十。一、评分设计的113个项目指标,依据我国2008年预算收支科目的类、款、项、目分类和现有的财务报告规范;二、同样用这113个项目指标,在我国的香港和澳门,美国的纽约,日本的奈良和大阪,所有财政信息都能查到。

自我纵向比较进步很小,与它处横向比较差距很大,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成绩最好的新疆也远不及格的凝重现实,令直面阳光财政来龙去脉的观察与思考变得非常重要。

不由回想起,5年前,时为国家审计署掌门人的李金华对中央转移支付的“水渠”形容:从中央部门一直流到村庄,渠道很长,是要“渗水”和被“截流”的,有时侯水流到村里就没了(《中国青年报》2006年6月4日)。言下之意很清楚,这个长渠在明渠之外,还有背着公众的、看不见流动的、甚至政府本身和人大等监督机构也无从察知的大量暗渠在撒欢。

财政土壤同质,财政环境同构,明渠之外暗渠密布当然不是中央转移支付的特点,而是整个财政收支运动的普遍情形。一条暗渠会怎样流?拿这题考你,除非你见过它的样子,否则只能哑口无言;反过来,拿这题问见过它的人,即使他撒下弥天大谎,你不信也只能徒叹奈何。

财政暗渠的流动就是如此:见过“公币”怎样流来流去的,只是政府有关权力机关,甚至只是其中能一锤定音的官员,作为“公币”所有者的公众及其代表者各级人大,两眼一抹黑。

财政暗渠,吞噬了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流向、流速不乱的唯一指望,是政府有关机关和官员用权品德高尚,用权技艺高超,但这根本靠不住——在被蒙上了眼睛的主人面前,将好钢从刀刃挪到刀背、把厉行节约演绎成铺张浪费、化公共财产为私房钱等,不仅易如反掌,而且无影无踪,没有什么长官意志和贪欲不可能寄生,没有什么滥用、浪费、腐败会免于发生。

不透明的暗渠里,污浊横流必然难免。对此,仅从国家审计署公布“审计清单”以来的年份里,我们从触目惊心的遍及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违法违规乱象便可见一斑,就连抢险、抗灾、扶贫之类“救命钱”的运动上,也有令人神共愤的恶劣的“渗水”和被“截流”事例。

所以,规范财政收支,还原公共财政本色,打造廉洁、廉价的政府,虽然牵涉面广,但将财政运动中看不见的暗渠变成看得见的明渠,不仅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且可谓当务之急——像球赛现场直播,真相直呈观众眼前,运动员和裁判的水平、问题、蹊跷等,想藏都藏不了。

怎么办?无疑,方向是沿政府信息公开路径,落实现行法规和完善相关法规,强力鞭策各级政府攻克财政不透明的既得利益者的阻扰。同时,不妨向做的好的地方取经,如香港、澳门。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