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信任危机下的全民公益如何走出阴影
2011-07-26 08:11 来源:红网

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从来就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无论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守望,还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式反哺故土,都体现出一种最为真挚的情感,羼杂任何浮躁与功利、市侩和贪欲的因素都容易使之变味变质。余波未平的“郭美美事件”以及类似案例造成的恶劣影响,严重透支了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全民公益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几天,浙江温州动车脱轨致39人死亡、192人受伤的事故牵动人心。“我们能做些什么”,灾难发生之际,类似的疑问总是困扰着很多人。从媒体上我们得知,此次事故发生后,包括民间力量、志愿者在内的上万人参与了救援、献血、医疗、心理等服务工作。而近段时间丑闻缠身的红十字会系统也积极行动,共紧急下拨了45万元人道救助金。

然而,网民们并不买账,似乎存心跟红十字会过意不去,不依不饶地揪着小辫子不放。事实上,对于以红十字会等为代表的国内官方慈善机构而言,信任危机的泥淖是其未来发展的重大挑战,不着手应对累积已久的民众积怨,不革新自己运营体制,以公开透明的面貌示人,即使拨再多的钱也恐怕很难挽回颜面。这正如其微博,即便关注度再高、转发量再多,依然难逃网民恶评如潮的厄运。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近些年来,在救灾、扶贫、助学等领域一批慈善机构、公益项目和基金会应运而生,如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贵州省的“春晖行动”,等等。应该说,从四川汶川到青海玉树,全民公益的时代已经开启,践行慈善的主体从占社会少数的富人阶层转变为普通公众。也正是在这种转型期,一方面各种乱象凸显,从接二连三发生在公众人物身上的诈捐门、骗捐门,到媒体不时爆出的红十字会系统的贪腐内幕;从抗震救灾时刻意追求捐赠数额、不顾实际盲目攀比的“爱心竞赛”,到各地时有发生的下令强制献爱心的“被捐款”行为,坚硬的现实每每让普罗大众倍感失望。另一方面,更多的社会爱心期待新的出口,进而传递给最有需要的人。新的公益平台的纷纷涌现,为爱心人士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捐款、做慈善,不再局限于借助某一两家机构。“伟大但人人可为”,这或许是新时代背景下公益事业的一大亮点。

例如,前不久在民政部举办的第六届“中华慈善奖”评选中荣获“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的“春晖行动”就在公益事业上有所创新,其探索经验对当前很多陷入信任危机处境的慈善机构有一定借鉴作用。“春晖行动”是2004年共青团贵州省委发起的一项以“亲情、乡情、友情”为情感纽带,感召游子返乡、反哺故土亲人、促进家乡发展的大型社会公益项目,并成立了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在组织管理上,“春晖行动”实行“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群众参与”的模式,并通过设立地方联络处,吸引和号召在外游子通过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服务家乡发展。这不仅是对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美德的传承,也是对爱心和社会责任的呼唤。

与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运作方式不同的是,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不单单开展“输血”式捐赠,更侧重帮助贫困地区百姓“造血”,如鼓励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并协调相关部门提供贴息贷款、技术指导等服务。利用情感杠杆撬动民间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事业之中,通过品牌建设提升组织机构的资源整合力、社会公信力,六年来,“春晖扶贫互助社”、“春晖助学”、“春晖亲缘招商”、“春晖产业带动”等一批项目先后启动,共带动整合各类资金3.3亿多元,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正如今年第11期《求是》杂志刊登的文章所言,“‘春晖行动’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系统的运作特征和持续的效应特点,成为我国社会公益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很多机构组织由于存在运营模式不成熟、项目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及其在公众中的形象。慈善机构要挽回正在沦丧的公信力,则必须放低身段,以坦诚、耐心的态度直面各方的质疑,多听取民众意见。同时,相关部门必须完善对慈善机构的监督评估和惩处机制,通过法律法规、行政手段和社会监督等方式约束其行为,增加贪腐“违规成本”,以确保资金在阳光下运作。此外,还可以像“春晖行动”一样,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同时依托品牌赢取公信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真正通往全民公益,我们显然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周欢]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