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财富与精神并非简单对立
2011-07-28 09:34 来源:《解放日报》

韩少功

●财富和精神的二元对立,只有在非常特定的情况下才成立。说财富和精神简单对立,会掩盖生活中的很多真相。我们需要把这个关系看得复杂一点,看到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

●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当更多的人重视家庭、健康、尊严、快乐等等的时候,精神建设会获得更多的内在驱动力。所以,近期来看我不乐观,长远来说我也不悲观。

大家现在有一种普遍的精神焦虑,典型的一个现象是,财富已经增加了很多,但许多人依然感到生活并不开心。道德水准普遍下降,让大家着急上火,这恐怕是一个原因。

以前中国过年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贺词,叫做“恭贺新禧”,相当于国外的“Happy NewYear”。但后来连一些国内最重要的媒体也只说“恭喜发财”,不说“恭贺新禧”了。把财富当成最重要的价值向大家推广,也难怪很多人会出现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的倾向。这里的大背景是全世界的物质主义潮流,不单是中国的问题,但我们的一个危机是文化自信心的流失和瓦解。西方的宗教多多少少起一点作用,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道德资源太少,利欲之心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精神建设方面的工作可能要更困难一些。

针对这种情况,有人主张重建国学,但不少地方的国学热不过是一种商业开发,穿上大袍子,弄神弄鬼的那种,或者是让娃娃们摇头晃脑地念经。这种东西到底是“精神”还是“财富”?我很怀疑。广泛流传的一个说法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如果我们翻译一下,也可以叫做 “精神搭台,肉体唱戏”。似乎没有人指出这是多么的荒谬。

但我也想说:财富和精神的二元对立,只有在非常特定的情况下才成立;稍微放开一点来看,这样的对立和并置其实不存在。因为精神不是不食烟火,不是神话,一定是关切财富、利益、衣食住行的,其区别不过是, “精神”是谋大范围的 “利”,比如谋天下之利,谋群体之利,谋他人之利。当一个人不光是自己有饭吃,也能让他父母吃一口,让他儿女吃一口,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已经有一点精神了——已经有最低限度的道德了。当然,具有更大精神境界的人,无非是利益覆盖的范围更大一些,比如关切国家,关切人类,甚至关切人类以外的所有生命,像作家蒋子丹老师那样,把福利范围划到动物那里去了——她说她是动物界的代表。

另一方面,哪怕是财迷心窍的恶棍和人渣,也未见得完全没有精神。不妨做一个试验:给10元钱或100元钱,让他磕个头,这恐怕很难。但如果是给1万元钱,这个磕头的概率就会大大地增加。为什么不愿意为10元钱、 100元钱下跪磕头?这就是尊严在起作用。对于很多人来说,钱是重要的,但尊严不是完全不值钱的。这种心理障碍就是一种精神。还有更多的人,追逐利益到了一定的程度,会把利益的概念逐步扩大,比如把健康作为财富的一部分,把快乐作为财富的一部分,把尊严作为财富的一部分,甚至把成就感、创造性、理想价值也作为财富的一部分。在这个时候,他就从一个我们理解中的最高纲领的财富主义者,悄然变化成了一个最低纲领的精神主义者。

所以我觉得,说财富和精神简单对立,会掩盖生活中的很多真相。我们需要把这个关系看得复杂一点,看到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

最近这些年,我观察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中国现在的家庭观念好像开始增强了, “春运”就是一个例证。以前我们也过春节,也有团圆一说,但好像没有现在这样要死要活地哭着喊着非得团聚不可,造成全国交通的高度紧张。与这一现象相关,很多征婚节目里面,少男少女高调主张孝敬父母的多了。上世纪80年代的征婚广告,大多是高调标榜自己爱好文学或者哲学,要是出现在现在,会让人觉得特傻冒。但高调孝敬父母,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回暖。

又比如,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大为增强,医学科普杂志普遍畅销,特别是一些有点钱的人,更想活得长一点。但健康牵涉到心理健康,中医称之为 “心身一体”、 “身心同治”,西医也重视清除所谓 “心理垃圾”,也有心理健康的要求。怎么才能心理健康呢?医生们说,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太声色犬马,甚至要关心他人,多做善事,等等。这时候,所谓 “精神”会很奇怪地成为肉体的一种要求,这就是说——为了肉体的安全和享受,你必须提升自己的精神。中国人说 “气炸了肺”,意思是生气就伤肺;说 “肝火上升”,意思是上火就伤肝。为了你的肝好、肺好,你就不能生气上火,就得心平气和、大度包容——这不就是一种精神概念吗?很多医生都成了半个牧师。

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当更多的人重视家庭、健康、尊严、快乐等等的时候,精神建设会获得更多的内在驱动力。如果遇上灾难和危机——这几乎也是难免的,人们更会渴求道德、理想,以及英雄和圣人。所以,近期来看我不乐观,长远来说我也不悲观。我觉得财富和精神都是人性、人道的应有之义,至于它如何变化和重组,如何产生一些新的社会形态和心理形态,则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另说的。 (作者为著名作家)

责任编辑: 黄倩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