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公共决策不能总让民众失去“存在感”
2011-08-01 08:20 来源:红网

记者今日从南京市城管局市政综合管理处获悉,南京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对全市路牌逐步规范统一。目前已经更换326块,投资98万元人民币,平均一块路牌花费3000元左右,对于如此高档的路牌造价,引起市民热议。(中国新闻网7月31日)

就在一周前,南京准备用二亿元人民币统一房顶颜色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客观地说,和这种绝对意义上的形象工程相比,更换路牌倒并非一无是处。然而后者为何激起了更大的争议,招致当地市民更强烈的反对之声?

造价高档充其量只是民众表达诉求的一个“借口”,它背后的真问题其实是民意的低廉。统一屋顶颜色与更换路牌,都是涉及上亿元财政资金的公共决策,并且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从决策科学的角度还是从行政理性出发,都理当经过民意讨论,在充分博弈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然而在这两起事件中,公众没有看到民意被尊重,看到的只是权力的刚愎自用、独断独行。当这样的事情一而再的发生之后,可想而知,民众的容忍已经达到极限。

很多时候,政府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按照路牌设置的规范,路牌的大小、字样、颜色、形式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但据报道称,南京路牌的设置却越来越乱,不仅形式不一,颜色还各不相同。如果这些情况属实,那么规范统一势在必行。但是任何一项公共决策结果的正确,必须以程序的正当合理为前提。这个程序的正当性就体现在,政府必须事先公布更换方案,向市民征求意见,并详细解释一块路牌造价达3000元以及“800米的距离设置10块路牌”的合理性,包括最可能出现问题的工程招投标过程。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的作为付之阙如。

一项公共决策以“把生米煮成熟饭”的方式进行,那么它的动机和出发点必然是形迹可疑的。不幸的是,公众的种种质疑和猜测,最终总是被无情的事实所证实。据官方统计,南京市共有道路7265条,共需规范设置路牌30792块,当地城管部门计划用3年时间,在2014年青奥会之前将路牌规范设置逐步完善到位。在大型活动到来之前,对城市形象进行包装并无不可,但是公众要问,如果更换路牌确有必要,为何非要等到大型活动的到来?城市发展的真正驱动力究竟是当地市民的切身感受还是观光客的外在评价?更直接点问,在决策者眼中,究竟是成功举办一次大型活动的政绩重要,还是让城市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重要?

我记得有一位官员曾经这样抱怨,现在政府做什么老百姓都反对。这句话很有代表性,事实也确实如此。不过,有过这种抱怨的官员是否想过,所谓政治即是管理众人之事,这不仅表明公共决策不仅要代表公共利益,决策过程也应该是透明公开以及可参与的。可是在一些地方的执政理事之中,我们还能看到多少民意的含量?许多口号响亮的公共决策,究竟还有多少真正代表公共利益?

过于自大自负的权力,一方面是造就是公众权利的孱弱,更令人担忧的倾向是,会让民众渐渐失去“存在感”,存在感不仅是市民与所生活的城市之间维系情感的纽带,也是作为一个公民拥有个体尊严的信心之源。失去存在感,市民将不再与城市荣辱与共,那么这座城市必将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应当庆幸,至少现在市民还有抱怨和质疑,至少他们还有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至少他们还有期待和耐心,更该警醒,以此为鉴,让公共决策重归理性和民主的轨道。等到有一天,市民连抱怨都懒得抱怨了,那就晚了。

[作者:吴龙贵]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