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联合利华”难道是又一个“康菲”
2011-11-16 08:09 来源:红网

国家质检总局早在今年8月5号就已下发通知称立顿铁观音袋泡茶产品稀土含量超标,产品不合格。然而,联合利华方面却直到11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后才发出相关声明,而在之前长达3个月的时间内一直没有针对消费者作出相关解释及回收说明。联合利华“封闭”消息,没有及时的公告给消费者,不知是害怕此前类似的“氟超标”给公司带来的“灾难”,还是另有隐情?(11月15日《证券日报》)

观看联合利华在稀土超标问题上的种种表现,其公关手段非常低劣无能,跟一个跨国企业集团的身份很不相称。特别是在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产品不合格”的通知后,联合利华却长达3个月时间内都未对消费者有所表态,直至被媒体曝光后,才匆忙搬出各种理由推诿责任。这种漠视消费者利益的态度,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对企业的品牌伤害极大,但发生在联合利华身上,还是令人感到非常惊诧。

看上去,联合利华就如同另一个知名跨国企业——康菲石油,在应对发生在中国市场的危机事件时,不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也不是站在公共利益之上,而是急于维护自身利益,不惜隐瞒真相和撒谎,态度中亦暴露出对中国法律的傲慢和狂妄。这种怪现象屡屡在中国上演,打破了国人对跨国企业的好感和信任度,跨国企业虽然不是恶魔,却也并非纯洁无邪的天使,依然会受到利益的诱惑,会因所处社会环境而改变。

究其原因所在,除了跨国企业自身趋利避害的本能外,还跟国内相关法律过于松弛,对违法企业处罚太轻有关。比如康菲漏油事件,污染范围达数百平方公里,但是依法却只能处以20万元的罚款,如此责罚悬殊对比之下,对于跨国企业来讲犹如隔靴挠痒,简直是在鼓励和纵容企业违法。于是乎,我们常常看到某些跨国企业在本国循规蹈矩,但到了中国就变得“南橘北枳”,从恶如流,不去固守企业道德底线,反而争相加入到国内的“潜规则”行列,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回到联合利华的立顿产品稀土超标事件中,这个本不复杂的问题,只需追溯立顿产品供应链条,就能找到影响产品质量的环节,揪出导致稀土超标的元凶,以便于未来控制产品质量。可是,联合利华避重就轻,不肯低头认错承认质量控制出错,反而归罪于茶叶种植土壤,意图证明这是不可避免的源头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对联合利华的立顿产品进行全面整治,来一次彻底排查,逼迫其认真对待,找到真正的原因。而消费者也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对立顿产品投出“反对票”,抵制购买消费问题产品,让联合利华遭受到巨额经济损失,从而吸取因漠视消费者利益带来的教训。

[作者:江德斌]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