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集体涨价”是奶企各怀鬼胎的遮羞布
2011-12-30 09:08 来源:红网

据媒体报道,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制品将集体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到2元。三元、伊利公司均证实了乳制品涨价的消息,而部分超市则称已收到多家乳企的涨价通知。有专家称,乳企所称的原料成本上涨这一理由讲不通,集体涨价或源于今年以来乳企自身的压力。

继上半年日化品集体涨价之后,乳制品行业也不甘“落后”,学人之所长,“集体涨价”了。物价皆在上涨,而专家也坦言乳制品生产成本的确在上升,这般情况下,乳制品涨价,本来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可是,你涨价倒也罢了,可为何还要集体涨价呢?这难免有“价格联盟”之嫌,更让人想起《反垄断法》里的一些明确说法,这便注定,对乳制品的“集体涨价”行为,探讨与辨析,不可能就此戛然而止。

一个你我难以忽略的细节是:以往年前,乳制品大多是以降价以赢取市场份额,在春节前大捞一笔。可这次,为何是“集体涨价”,反其道而行之呢?此为其一。二者,刚刚深陷“致癌物”危机的蒙牛,也跟着涨价了,这必然让人费解,自身本难保,奈何又涨价,不怕没人买账么?这般疑问,必然萦绕在你我心头,挥之不去。

按着凡事必有其发生逻辑的道理,只能说,“三巨头”集体涨价,应是各怀鬼胎。就伊利、三元而言,确有“趁火打劫”、“浑水摸鱼”之嫌,因为蒙牛、长富正好深陷“致癌门”,乳制品这趟水已经弄混了,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少了,而平摊在伊利与三元之上的市场份额,必然增多,在消费者没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伊利与三元“涨价”,必然是年前“最后一大赚”——趁着蒙牛还没缓过神来赚一笔。

至于蒙牛呢?当“致癌门”发生时,危机公关是其必然的逻辑,如此方可避免“N次伤害”。如今“集体涨价”,其之所以参与,无外乎一种可能——身正不怕影子歪。因为蒙牛一直强调,奶粉尚未流入市场,而且仅是眉山一地。遗憾的是,这种“清者自清”的态度,不可能为公众所认可与接收。现如今,蒙牛用涨价的方式来诠释这个道理,带来的,必然是更深的“舆论漩涡”。我们可以用脚投票,但同样也可以用键盘说话——对蒙牛的愤怒与“恨铁不成钢”,瞬间成为网络“盖楼”的题材。

蒙牛这般“危机公关”,除却傲慢之外,看不到任何的诚意。而与“泰诺门”相比,更是相形见绌。1982年10月,美国芝加哥有人服用泰诺片中毒致7人死亡,面对这危机,强生公司先成立危机公关团队,继而紧急召回并销毁3100万瓶泰诺,损失高达1亿美元,同时,道歉与提醒公众停止使用泰诺的声音,也立刻传达,并对受害者家属进行赔偿。蒙牛与其相比,诚意不足显现,继而公关失败,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其实,乳制品“三巨头”集体涨价,没有多大的偶然的因素,即便是蒙牛涨价,也有其自身的“小九九”,但遗憾的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对蒙牛而言,确实如此。乳制品集体涨价:没有偶然只有必然。当每家乳制品企业都各怀鬼胎时,“集体涨价”必然成为心照不宣的“遮羞布”。

[作者:龙敏飞]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