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实事不“实”,勿让公权信用“空心化”
2012-01-04 08:06 来源:红网

当岁末“收卷铃”敲响的时候,也是对一年工作进行评卷打分的时候。这其中,各地年初承诺的“民生实事”落实情况,也就成了公权部门“有诺必行,有行必果”的道德坚守和对于公权信用的一场考验。但遗憾的是,有些地方没能“hold得住”这种考验。

日前,媒体盘点广东各地“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情况,一些县市政府承诺办好的民生实事很多沦为“空头支票”:“加快推进姚沙大桥、姚沙大道和四会大桥的规划建设”被列为2011年四会县“十项民生实事”之首,但当地群众几乎没有人知道规划中的大桥在哪里;“完成泗水镇和差干镇创建‘教育强镇’任务”是平远县政府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但差干镇尚未完成相关验收;茂名市电白县黄岭镇党委政府承诺办好的“十件大事”,七件已经成为空谈。(1月2日《南方农村报》)

这些年,国家强调民生建设,在每年年初各地召开的人大会议上,“十大实事”、“十大民生工程”等也成为叫得最响、关注度最高的热词。不可否认,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排除个别“实事”或许无法按时完成。但是,“实事”不是靠拍脑袋拍出来或者吹牛皮吹出来的,而是靠科学决策和踏踏实实的实干干出来的。像黄岭镇这类“十件实事”七件抛荒的尴尬现实,就无法拿客观原因当遮羞布,官员的执政理念与执政道德才是问题的根结。

“民生实事”关乎百姓利益,也关乎政府的诚信形象,因此,政府在决策和发布时,当选择实在可行的事项,且经过详细、周全的调研论证。然而,在一个自上而下关注民生的大背景下,有些官员难免将民生当成秀场甚至邀取政绩的砝码。如果在任期内,投入大量的财政搞民生却无法让GDP增长立竿见影,但迫于压力这种形象工程又不得不搞,官员难免存在为升迁需要而随意开空头支票的应付行为。

而更让人反思的是,作为一种公权部门对社会财富资源的再分配形式,民生工程虽然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但在相关的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都十分有限。据报道,自2009年中央将民生支出单独统计之后,全国各地的财报也将民生支出单独列出,而且大多保持了20%以上的增幅,很多地方的民生支出占到了财政收入的7成以上,有的地方甚至高达近9成。然而,不少地方将民生支出当成了一个箩筐,许多城建项目、形象工程甚至包括政府建办公大楼,也一并被投入这个筐里。

正值年初,各地又在忙着推出新一年的“民生大单”。但热热闹闹的行动背后,有多少是真心实意的民生关怀,又有多少是跟风吆喝的注水行为?而且,随着民生投入的不断增加,如果监督管理和评价体系一再滞后,不仅滥竽充数者难以被清理,相关官员也得不到应有的惩戒,甚而在有些地方的年终总结成绩单上,许多根本没有解决的民生问题,也被粉饰成闪闪发光的政绩来进行炫耀。

[作者:刘道彩]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