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培养职业农民,落实权益保障是基础
2012-02-08 08:11 来源:红网

针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失及务农人员老龄化等问题,农业部官员2月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将在今年重点培训500万职业农民,逐渐解决“将来谁种地”这一问题。(2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

有统计显示,我国农民工人数约为2.3亿,大致相当于留在农村的农民人数(约2.79亿)。需要注意的是,留在农村的人口并不等于一定在务农。以笔者对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一些农村地区的了解来看,留乡青壮年特别是青年既无技能又无热情务农,倾向于选择到附近的县城、乡镇所在地经商务工。而真正负担农活的,通常是尚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以及部分农村家庭妇女。这也可以解释,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出现农民工返乡潮,但真正回到田地务工的人寥寥无几的现象。

农民特别是青壮年、男性农民不愿务农,实乃理性选择。在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农民每户田地有限,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并非由市场决定,种田效益不高甚至铁定亏本。农民即便开展蔬果或养殖等多种经营,单户农民在市场面前仍处弱势,常常因此付出惨痛代价。许多地方积极推行并扶持的公司加农户发展模式,事实证明,强化了农户的弱势地位,且让后者承担工厂式生产经营的污染等代价。近年来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扩张速度不减,在政绩工程或工业、地产项目面前,农民的土地和房屋权益显得不值一提,常常被轻易剥夺——务农并养护经营好土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不明智的代名词。

农民不愿种地,必然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农地及农田水利设施养护、农村习俗传承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农业部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尝试推出应对举措,值得肯定。问题在于,“将来谁种地”这一问题,虽与务农人口的素质、农业科技发展及推广有关,但如前述,更多的因为权益保障不到位导致的农业人口不合理流动。在笔者看来,大批量培训职业农民的政策,回避了上述每一个造成农民远离田地的原因,孤立推出,很难取得成效。

按照正常的逻辑,如果种田有利可图,农民土地等方面权益得到切实维护,那么不仅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回流,降低务农人口的平均年龄,而且务农农民也将有积极性自发学习农业科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广州农村考察时,再三强调要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表明中央政府已经看到了前述问题的症结所在。唯有落实好权益保障问题,农技培训乃至职业农民培养等政策才有意义。

[作者:郑渝川]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