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公权无禁区,公车改革难期质变式突破
2012-05-09 08:46 来源:红网

公车改革,“三公”消费改革的重头戏。多年来,国内公车改革虽有推进,但公车私用公车滥用的痼疾未改,个别地方还滋生了“钱也拿、车照坐”的新问题。专家指出,杭州、温州车改的思路具有一定突破性,随着改革深化,还应寻求治本措施,根治“车轮腐败”。(5月8日新华网)

应当说,无论从遏制腐败浪费以消弭“三公消费”引发的民怨计,还是着眼于与国际惯例接轨,公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皆已成为当下共识。换言之,公车要不要改革本身已然不是问题,问题是改革的成果差强人意乏善可陈。一个不争事实是,近年来虽然各地公车改革创新举措不少,但诸如“补贴照拿、公车照坐”公车腐败乱象依然存在,公车改革的底线和高压线一再被突破。尤其令人堪忧的是,少数地方出现公车回流,甚至泛滥程度比改革前有过之无不及。有论者认为,乱象乃公车改革本身之天然艰巨性复杂性使然。在笔者看来,设若真有所谓艰巨性复杂性的话,艰巨性复杂性也不在公车改革本身的技术性,而在公车或公车改革背后的公权无禁区。

从先行公车改革的部分地区和部门看,使用货币化补贴最为常见,此法被认为符合当下中国国情,不失为车改过渡阶段的合理举措。问题是,官方制定的补贴标准是否合理?补贴多少到底谁说了算?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官员到底要不要问纳税人肯不肯?事实上,问题正出在这里。一位温州市民如是质疑诟病:“一个干部每月若两三千元是否合理?简单测算下,出行的公交车价格多少?出租车每公里运价多少?按22个工作日计算,一个干部每天100多元钱,难道公务员需要整天在外面跑?货币补贴高了,会不会有变相‘福利’之嫌?”杯具的是,他说了白说,因为目下各地车改规则制定者正是利益相关者,制定补贴依据既不向社会公开又不问民众答应不答应。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缺位或民间反对声音被排挤在官方视野之外,公权必然信马由缰无禁区,“看起来很美”的公车改革则注定是一场官员皆大欢喜的盛宴分羹,公车改革自然难跳出回流反潮变本加厉的观赏性怪圈宿命和恶性循环周期律。

笔者所谓的公权无禁区,还表现在一些地方对公车改革实施的事中跟进监督和事后处罚惩戒上。笔者观察到,各地公司车改革后,不是没有下发“不准借用或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车辆”“不准接受企业捐赠车辆”等“多少个不准”的“劳什子”红头文件,而是“大奶子吓小孩”“狼来了”式的只有狠话没有狠招,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抑或索性采取驼鸟政策“不听不看不说”。自己监督自己的结果,自然注定与“38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殊途同归同病相怜。事实亦然,一些地方为监管“公车公用”不惜耗资千万元为公车安装GPS,然而实行至今大抵未出“内部掌握”范畴,高科技手段的刚性庶几被“和稀泥”中和稀释软化;一些城市酝酿为所有公务车辆喷涂车身“标识”,让公车不敢“胡来”,然而此举雷声大雨点小,由于罹遭普遍抵制或胎死腹中或流产夭折,至今难以真刀真枪实施。由于缺少民间监督或民间监督不被重视,由于只有事前规定无有事中监督和事后处罚,面对现下“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刺眼”的公车腐败,老百姓已然由怨恨骂娘骂了白骂嬗变到神经迟钝懒得再骂,少数地方官员车轮腐败照腐不误甚至变本加厉。

因此笔者要说,假如不能藉以革新体制机制重视通过公民力量为公权设置禁区,利用官方民间内外两双眼睛两股力量根治公车腐败,一些地方自说自话自我欣赏式的公车改革恐怕难期质变式突破。不信,走着瞧。

[稿源:红网]

[作者:陈庆贵]

责任编辑: 翁校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