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培养“优秀人才”应先“人”后“才”
2012-06-07 08:58 来源:红网

“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昨日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武汉做招生宣传时说,“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真正优秀的人,首先应有想象力。有想象力,才会创新;其次应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最后应有很好的记忆力。”(6月6日《武汉晚报》)

“想象力”、“创新”、“洞察力”和“记忆力”,确实是“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但总觉缺了些什么。要我说,“优秀人才”更在于“人”而非“才”,或者说先“人”后“才”。我所说的“人”,是一种人文情怀。而“想象力”、“创新力”最多只能算是“才”。教育应先是成“人”的问题,再是成“才”的问题。

这种人文关怀精神,是旧时知识分子所谓的“道统”。它们是“以天下为己任”,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情操和人格。在公民社会,它更是一种基本的现代公民精神: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有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投身社会、监督权力的参与意识;有按社会规则办事的规则意识;有尊重与宽容意识;有敢于对权势说不的勇气;有关怀人生、社会甚至是世界的情怀。

《消逝的燕京》一书中有则故事,很好地表明教育家司徒雷登是怎样向学生们传达社会人文关怀。1934年,为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燕大学生不甘人后,纷纷南下请愿。事后却担心校长回来责备,然而在学校大会上,司徒雷登不但没有责备处罚,反而让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当自己听到学生来请愿了“才放下心来”,因为“如果燕京的学生没来请愿,那说明我办教育几十年完全失败了”。这所学校正是在这样一位校长的带领下,在短短10年内,从一个烂摊子变成一流大学。

其实,无论是过去的北大、清华、燕大还是西南联大,它们都已经揭示了当今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关键词:学术自主,教授治校,人文通识教育等等。

然而,如今大学培养的却是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这其中固然有体制与权力所造成的无奈,但我们无法否认这同时源自我们对人和社会关怀、担当的缺失。这种缺失让我们丧失不断尝试突破束缚的冲动与力量,失去了在这种共同关怀的召唤下积聚力量融化坚冰的动力。

一个社会,科技再高、经济再发达,却自私浮躁,算不上健康的公民社会。相反,一个社会可能经济科技一时平庸些,但充满了人文的关怀与温暖,那么它注定不会永远平庸下去。这种关怀与温暖才是一个社会排除万难、不断进步向上的动力。

无论是“想象力”、“创新力”、“洞察力”还是“记忆力”,这些是“术”而非“道”。“术”可能握于天使之手,也可能握于恶魔之手。如此看来,就中国的教育与人才培养而言,“明道”与“优术”,孰先孰后呢?

[稿源:红网]

[作者:漆祥毅]

责任编辑: 翁校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