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语言用词习惯映射着一个社会的环境
2012-06-14 08:29 来源:红网

欧洲杯大战在即,6月12日一篇发表在广西南宁《南国早报》的足球评论在讽刺意大利足球队员的球风和外貌时用到了这样的表述:“不仅仅战术往民工方向转移,就连外貌指数都往民工靠……现在一支民工队里……曾经有一支帅绝寰宇的球队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如今全部变成民工了我才追悔莫及。”

如今,很多人或许都会像这则评论的作者一样,在洋洋洒洒的文字中用诸如“民工”、“收破烂”、“乡下人”、“乡巴佬”等带有歧视意味的词来作比喻,作者本来意欲表达幽默贴切的语言风格,但在不经意间却刺伤了许多无辜者的心,可谓“讽之深,伤之切”。日常生活中,在我们谈笑风生之际,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词的敏感,或许我们还停留在“这只是一种习惯”的认识之中,却怎知这样的用词给某些群体带来难言之苦。

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些词当做习惯用语呢?因为从事务工、务农、拾荒等职业的人家境大都很贫寒,文化素质低,给人的感觉鲁莽不明事理。这些人平时为了生存起早贪黑辛苦奔波,平时节衣缩食艰难过日,几乎没有心思放在打理自己的外在形象上,显得和现代化的城市环境有些格格不入。有时,他们可能还会因为频频失业缺乏经济来源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人们在潜意识里瞧不起甚至是排斥这些“比自己差”的人。

但是笔者想说,使用针对某些群体带有歧视性词语的人,其价值观认识和道德水准并不就见得很高尚。如果有人以农民工、农民和收废品的人“很穷很鄙陋”为由歧视他人,那么,歧视别人的人同样会遭到道德上的唾弃,而将农民工、农民等视为“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则是以偏概全。一些带有讽刺意味的敏感词语不该被肆意地口口相传。作为农民工、农民及拾荒者身份的人在社会上一直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给予广泛关注和支持。一个恃强凛弱、人情冷漠的社会环境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至少一些不经意的歧视如果长期存在下去,便会使某些群体自认为地位不如人,容易导致自暴自弃。这个时候,缺少了经济来源和社会关怀的他们才有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自食其力的合法劳动者同样值得尊重,绝大多数诸如农民工、农民及拾荒者身份的人都是守法守纪的公民,一些从事此类职业的人甚至还给社会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那些见义勇为的农民工,那些捐赠善款的拾荒者,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敬仰。中国从传统农业大国转型发展而来,那些还在口口声声用“民工”、“农民”、“乡下人”以及“拾荒者”等歧视之词的人是否曾想过,我们的上一代或者上几代人中,有哪个不曾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呢?

语言用词的习惯往往映射了一个社会的环境,改掉歧视性的用词习惯不仅可以体现君子之风,让社会风气得到美化,还可以增进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让人情不再冷漠,不再有隔阂。

[稿源:红网]

[作者:郑璞]

责任编辑: 翁校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