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不信官办”是对慈善的深深提醒
2012-07-10 08:32 来源:新浪

据《京华时报》7月9日报道,日前,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在接受《福布斯》专访时称,自己决定将一半家产捐给北大,而选择北大的原因是“我已不信任官办的慈善机构。”黄怒波的“不信官办”迅速引起了网友的共鸣,但对于选择北大,许多人则表示了疑问。

富豪黄怒波将一半家产捐出来搞慈善,这是在中国是尚不多见的举动,引起关注是必然的;而其“不信官办”的言语,自然会刺激到一些人的神经,引发争议毫不奇怪。

其实,黄怒波的行为,泄漏了自己的“秘密”——捐赠对象不选择官办的慈善机构,却选择官办的北大,可见黄怒波并不仇“官”,而是打心底不太信任“慈善机构”。这样的态度并非没有缘由,近年来,我国一些慈善机构曝出的诸多问题,的确伤了一些人的心,在慈善机构通过自身努力重新树立起良好形象之前,黄怒波乃至更多的人绕开官办机构做慈善,是不难令人理解的,尽管其中有些酸楚和无奈的滋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黄怒波怎么进行选择,在法律的许可之内都是自由的,他捐再多钱给资源本已颇为充足的北大,外人都不好说什么。黄怒波的话,虽然说得很糙,但理在那儿:官办慈善机构哪怕做得再好,也只能争取他人的信任,而不能强制他人非信任不可;更何况,如今官办慈善机构离“做得好”,还有挺远的距离。

事实上,黄怒波“不信官办”这句狠话,应当被看作是对官办慈善机构的一次深深的提醒。黄怒波表示,“现在慈善大多是官办,我比较抵触,捐钱好像还得求着他们一样。我已不信任官办的慈善机构,这帮人养肥了,实在可恶”。对官办慈善机构而言,要想取信于人,收到多少钱、用了多少钱、用在什么地方,只有这些都公开透明,公众才会认可你的清白;要想亲近他人,慈善机构就不能把自己当大爷,如今一些慈善机构盛气凌人,是心态和行为的双重错位,甚至还引人疑心傲气背后存在资金使用上的不当。只有做好了这两点,慈善才能走上可持续的、良性的发展轨道。

还需要看到,这次提醒并不限于官办慈善机构,对民办慈善机构的意义也是一样的——不信任并不限于官办,不少民办慈善机构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此前一些人做慈善举措时既不选择官办也不选择民办,而是宁肯自己麻烦一些,通过最大限度的点对点支援,实现对中间环节能省就省的目的,就是这个原因。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人们对慈善机构的官民身份并无偏好,谁公开透明一些,谁就令人放心一些,反之亦然。

我们不妨再看远一些,这次提醒也不仅仅限于慈善,对其他的行业也是如此。官方的机构也好,民间的组织也罢,它们是否能获取人们信任,起关键作用的并不是出身和背景,而是运作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可信度、亲和力,是其依靠自身的清白和效率,积攒、沉淀下来的美誉度。在这方面,官方的机构尤须注意,一些机构喜欢用“我们是官方的,难道你还信不过”之类的言辞来压服人,倒不如通过可靠的机制、严密的程序、透明的操作来说服人。

[稿源:红网]

[作者:李辉]

[编辑:王俞]

责任编辑: 吴运河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